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科研的概念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宏观层面
历史演变
一、中世纪前期至中期,大学里面只有教学:1、中世纪大学主要是通过理智训练培养教师,并间接地满足教会、市政当局以及师生的期望;2、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十分单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中世纪是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理性探索限制在信仰的范围之内。

二、中世纪后期至文艺复兴时期。

大学中也仅仅只有少量的科研,在这一时期对科学的贡献主要在大学之外,而大学无作为的原因如下:1、宗教的压制;2、大学的内在知识逻辑、组织构架以及环境因素(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法学家、公务人员、教士和医生的学习内容与近代科学的研究范式是相背的)。

三、经典模式的确立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正式确立了科学在大学中的地位。

19世纪末,“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成为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各国大学的根本原则。

四、从统一走向分离
从统一走向分离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观念方面:拉姆斯登和摩西认为:在学术界,鲜有信念像教学与科研彼此和谐互惠一样获得如此忠诚,这是一种“宗教信仰”。

福克斯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

克拉克称这是一个永久的原则。

然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化、市场化以及知识性质等方面的变化,“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德国有学者评论到:”从严格的传统意义上讲检查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远离不存在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已失去了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和不可怀疑性,它们的分工关系被削弱了。


2、实践层面:20实际初的教学与科研依然是统一的。

自二战起,研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展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研被看作是大学可以发挥的正常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

这些科研最初主要出现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

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改变了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的研究能力,在大学建立了许多国家研究室并使其承担了很多大的研究项目:如宇航、生物卫生、军事等研究,而这些研究与教学没什么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推进,大学在数量和规模上变大,目的更多样,成为多元巨型大学。

随之国家强化了对大学教授科研及相关活动的重视和奖励,导致各国大学,特别是那些注重排名的学校,过度看重大学教授的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就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而与这一现象伴随的是“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

五、十字路口的抉择
一、任凭二者在外界压力下继续分离
二、平衡二者的地位
三、主动构建二者积极的互动关系
从我国的学位条例来看
学士
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也就是说,教学在学士这一学位中占很大的比重,教学与科研的比例大概为9:1。

硕士:
第七条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

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必须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规定考试的课程中,如有一门不及格,可在半年内申请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的,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试行学分制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按上述的课程要求,规定授予硕士学位所应取得的课程学分。

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教学在硕士阶段占一定的比重,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大约为4:6
博士
第十一条博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考试范围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考试,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三位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持,考试委员会主席必须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3.两门外国语。

第一外语要求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第二外国语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个别学科、专业,经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可只考第一外国语。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考试.可按上述的课程要求,结合培养计划安排进行。

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教学在博士阶段的教育占得比重相对较小,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大约为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