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个税和社保入税的权威解读和处理技巧

新个税和社保入税的权威解读和处理技巧


2.美国个税制度的借鉴及本次个税改革目标
税种
税收收入
单个位人:所得亿税 美元 13,662
公司所得税
3,955
社保税
8,497
遗产税
246
赠与税
24
特种销售税
531
合计
26,915
6
2.美国个税制度的借鉴及本次个税改革目标
• 美国个税包括联邦、州和地方三级。 • 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缴付方式主要有四种:夫妻联合报税、夫妻分别报
业资格继续教育3600每年 扣除条件:教育当年或取得证书当年开始 扣除方法:按月/按年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3、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金额:最高60000每年 扣除条件:医保自费和自负部分超过15000 扣除方法:票据备查,年度汇缴时扣除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 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 在境内居住满183天的个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在 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 住不满183的个人。
1.居民纳税义人判定标准变化
•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旧的个税法的通常说法,“住所”不等于“住房”,等于“习惯性 居住地”,境内有住所的的个人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 居住的个人。 比如,你在中国境内名下无房产,但是老婆孩子都在(习惯性居住地)境内生活,你外 派出国、或作访问学者等期满后还要回来,也属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就属于中 国居民纳税人。当然,将来为便于操作“住所的具体含义”,新法实施中应予以明确。 另外,所谓在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 至12月31日止)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 这样一来大部分移民不移家、不移事业的很容易就符合此规定。
税、以家庭户主形式报税和单身个人报税。 • 日常所得采用为10%、12%、22%、24%、33%、35%和37%的累进税率。
利得采用30%的固定税率。 • 个人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年薪、小费、利息和股息收入、租金、特许
使用费、信托、博采、赌博、遗产、年金、赡养费收入、投资收入和 商业经营收入等。
• 收入扣除费用减除项目、免税额、标准扣除额(列举扣除额)、扣抵 额后为应纳税所得额。
新旧税率对比表
级数 起征点
1 2 3 4 5 6 7
原税法 3500 不超过1500 1500-4500 4500-9000 9000-35000 35000-55000 55000-80000 超过80000
新税法 5000 不超过3000 3000-12000 12000-25000 25000-35000 35000-55000 55000-80000 超过80000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1、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金额:12000每年,(1000每月) 扣除条件:3岁以上学前教育,或者学历教育(小
学—博士)
扣除方法:父母一方全扣或各扣一半,一旦选定, 一年不变,按月。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2、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金额:学历继续教育4800每年(每月400);专
最高的广东省超过了8︰1,最低的黑龙江省不到1.3︰1。 • 预计在未来的5到10年当中,养老金缺口大约是8到10万亿人民
币。 • 2018年73%的企业社保缴费基数不合规;按职工工资足额缴纳社
保的企业仅占27%;统一按最低下限缴纳社保费的企业比例为 31%。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保费、养老金中央调剂制度等政策因 素,倒逼社保征管加强,大部分企业将进入成本高涨期。
新旧税率对比表
级数 起征点
1 2 3 4 5 6 7
原税法 3500 不超过1500 1500-4500 4500-9000 9000-35000 35000-55000 55000-80000 超过80000
新税法 5000 不超过3000 3000-12000 12000-25000 25000-35000 35000-55000 55000-80000 超过80000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月均收入
年总收入
月扣除额
应纳税所得
月纳税
年纳税
10000
120000
10000
0
0
0
15000
180000
10500
4500
240
2880
20000
240000
11000
9000
690
8280
25000
300000
11000
14000
1390
16680
30000
360000
11000
19000
2390
28680
40000
480000
11000
29000
4590
55080
50000
600000
11000
39000
7290
87480
70000
840000
11000
59000
13490
161880
90000
1080000
11000
79000
20490
245880
分摊-平均分摊 按月,一旦约定,一年不变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征管要点:
• 首次享受扣除的,应将相关信息交扣缴义务人或税务机关, 纳税人对真实性负责;
• 扣缴义务人按照纳税人提供信息申报; • 税务机关有权核实情况,首次发现不实,通知扣缴义务人;
五年内重犯的,记入诚信记录; • 监护人的身份确定 • 外籍人可就住房和教育在本方法和原方法中选择一中享受。
• 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 协助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人的身份、金融账户信息。
• 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 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子女 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 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第三部分 社保入税新政解读
1、社保入税前现状分析 2、社保入税新政趋势 3、社保入税新政实施的目的 4、财务部门在社保新政推行中的角色 5、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
1、社保入税前现状分析-企业
• 全球平均寿命 • 2016年中国养老金空账达到3.6万亿元。 • 2017年全国领取待遇的退休人员9460万人,总抚养比是2.73︰1。
税率
3% 10% 20% 25% 30% 35% 45%
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
6.新增反避税条款解读和案例
•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一)个人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本人
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额,且无正当理由;
(二)居民个人控制的,或者居民个人和居民企业共同控制的设立在实 际税负明显偏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无合理经营需要,对应当归 属于居民个人的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
2.个税课税税目的合并与修改
—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 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 税率。
—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调整为“经营所得”。 —不再保留“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 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不变。
税率(%) 3 10 20 25 30 35 45
7、如何合理避税
7、如何合理避税
7、如何合理避税
1:工资:20万 [20-6]=14
例2:工资:14万 劳务6万; [14+6*(1-20%)-6]=12.8
例3:工资:6万 劳务14万; [6+14*(1-20%)-6]=11.2
例4:劳务20万; [20*(1-20%)-6]=10
4、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金额:12000每年(1000每月) 扣除条件:首套住房的偿还商贷或公积金贷款期间
扣除方法:贷款合同备查,选择夫妻一方扣除,一 旦选定,一年不变,按月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5、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金额:每年14400(每月1200);每年12000(每月
新个税和社保入税的权威解读和处理技巧
注册会计师 税务师 高级会计师
上海财大工商管理硕士 刘继昀
目录
• 第一部分 个人所得税转型改革与新税法解读 • 第二部分 新个税扣除项目解读和税负预测 • 第三部分 社保入税新政解读 • 第四部分 企业用工方式、劳动关系和社保负担 • 第五部分 薪酬设计与个税、社保负担
120000
1440000
11000
1税人:1、抚养学龄子女一名;2、有首套房贷;3、独生子女有老人赡养
综合税负
0 1.60% 3.45% 5.56% 7.97% 11.47% 14.58% 20.65% 22.77% 28.24%
7、如何合理避税
应纳税所得额(含税) 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1000);每年9600(每月800) 扣除条件:受雇城市或者经常居住城市
扣除方法:承租人扣除,合同备查,按月,不与贷款优惠同 时享受;
夫妻同一城市工作,选择一方;不同城市工作,双方 扣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讨论稿
6、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金额:每年24000(每月2000) 扣除条件:赡养60岁以上父母或其他法定赡养人 扣除方法:独生子女,一人扣除;多名子女,指定分摊-约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