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检修工艺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内燃机车转向架检修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铁路局东风8B 型内燃机车转向架段修修程。
2. 工艺装备及材料设备:天车、压力机、探伤设备、清洗设备、电气焊设备、转向架磨合试验台等。
工具:专用吊具、弹簧专用卡具、钳工专用工具等量具:游标卡尺、塞尺、千分尺(150 mm ~175 mm ,200 mm ~225mm )钢板尺等。
材料:调整垫、防缓铁丝、齿轮箱垫、抱轴瓦垫、绸布、齿轮箱密封剂等。
3. 技术要求主要技术参数轴式 c 0–c 0 构造速度 100㎞∕h轴重 23t (不加压铁)25t (加压铁)轴距 2×1800㎜ 自重 每轴簧下重量轮径原形尺寸 1050㎜ 牵引齿轮模数 10传动比 76:17=弹簧悬挂装置总静挠度 105+9=114㎜ 一系弹簧静挠度 105㎜一系弹簧自由高 38663+-㎜工作压力 33kN一系弹簧压缩高 29163+-㎜ 轴箱内圆簧自由高度 38663+-㎜工作压力 kN工作高度 29163+-㎜二系橡胶堆自由高 (280±4)㎜ 二系橡胶堆静挠度 9㎜油压减振器阻尼系数 100kN ·s ∕m 构架相对车体横动量 自由横动量 ±15㎜ 弹性横动量 ±5㎜构架相对轴箱横动量 ﹙±8、±8、±8﹚㎜轮对相对轴箱横动量﹙±3,±10,±3﹚㎜牵引点距轨面高度 725㎜制动倍率 4砂箱容砂量100×4=400㎏目测构架应无明显变形,焊缝应无裂纹、无开焊。
目测轴箱拉杆外观应无裂纹。
心轴与构架连接槽两侧面应密贴,局部间隙用㎜塞尺测量,塞入深度应不大于10㎜;底部间隙应不小于㎜;轴箱拉杆端盖侧面与拉杆座内侧面局部间隙不大于㎜。
3.3.3电机抱轴油盒在组装前,必须清除干净,组装时不得互换,抱轴油盒与电机组装后,抱轴孔的椭圆度应不大于㎜。
各销连接部分及其它运动部分装配时,零件表面应涂润滑油。
牵引杆、拐臂、连接杆及各销应无裂纹。
连接杆与电机悬挂座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6㎜。
吊杆与吊杆座组装后,吊杆不应触碰牵引电机座Φ52㎜孔内壁。
转向架侧档球头磨耗不大于2㎜。
4.工艺过程分解将转向架推至转向架总组装台位。
取下二系橡胶堆,按安装位置编号,并记录调整垫厚度。
拆下闸瓦。
拆下速度传感器。
拆下一系垂向减振器、二系横向减振器。
松开螺栓,拆下轴箱拉杆。
拆下轮缘润滑装置的支架、软管联接、油脂罐、喷头等。
拆下砂箱。
撒砂装置用支承装置顶住电机底座,松开吊杆座橡胶垫盖板的紧固螺母,拆下吊杆与橡胶垫及盖板。
用专用吊具挂好构架,吊起构架时,应先确认构架的联接完全拆除后,每个轴箱应设监护人员,起升时,确认安全后,再横向移动构架,放置于构架存放架上。
拆下构架上的牵引杆装置、电机吊杆、单元制动器等部件。
取出带有卡具的轴箱弹簧,按安装位置编号,并记录相应调整垫片的厚度。
将轴箱按机车轴位编号后,拆下轴箱端盖和轴承压盖,吊住轴箱体,横向移出,放置固定位置。
将拆下的所有部件送至相应检查修理场所。
拆开牵引电机与其他零部件的联接螺栓,拆下齿轮罩装配,拆下抱轴承盖。
拆抱轴承盖前,应按位置编号,并记录垫片厚度。
将抱轴瓦按位置与抱轴承盖对应编号,放置检修位置。
4.1.15.1 将轮对运送至检修场所,运送过程中应防止碰伤抱轴颈。
4.1.15.2 将牵引电机运送至检修场所。
清洗煮洗牵引杆、连接杆、拐臂、牵引电机吊杆及销。
煮洗后将各部件吹扫干净,清洗后应达到3级清洁度。
用清洗剂清洗构架,清洗后应达到4级清洁度。
检查与修理 构架4.3.1.1 探伤检查构架焊缝及电机吊杆座、单元制动器安装座、轴箱拉杆座应无裂纹,有裂纹时应先铲成V 型坡口后再用电焊焊接。
4.3.1.2 外观检查弹簧座、橡胶堆座应无裂纹,有裂纹时应焊修。
4.3.1.3 根据车上测量转向架侧挡与车体之间的间隙之和不满足28~32mm 时,转向架侧挡应加垫调整。
4.3.1.4 检查构架轴箱止挡磨耗量,超过1㎜时须焊修恢复原形。
牵引杆装置4.3.2.1 用磁粉探伤检查牵引杆、连接杆、拐臂及各销应无裂纹。
牵引杆、连接杆有纵向裂纹时,可焊修使用。
4.3.2.2 分解球形关节轴并清洗,重装时加油。
检查球头关节及各销套的接触面应无烧损、拉伤,用塞尺检查球承与球套的最大间隙应不大于㎜,牵引销、牵引杆销与球套的间隙应不大于㎜,拐臂销、连接杆销与销套的间隙不大于1㎜,各销的磨耗量应符合技术要求,牵引销与销座结合斜面应密贴,局部间隙用㎜塞尺检查,塞入深度应不大于10㎜,牵引销与槽底部间隙应不小于㎜。
电机吊杆检查4.3.3.1 电机吊杆应无弯曲变形,有弯曲变形时更新。
吊杆磁粉探伤,应无裂纹,有裂纹时应更新。
4.3.3.2 检查电机吊杆各橡胶件应无破损、老化、变质,不良者更换。
心轴和橡胶圈压入吊杆时,心轴对吊杆中心线的偏移不大于1㎜,心轴中心线与吊杆中心线的不垂直度不大于㎜。
4.3.3.3 测量吊杆销外径减少量和吊杆销套内径增大量应不大于㎜。
用塞尺检查球形关节球承与套的最大间隙应不大于㎜。
4.3.3.4 吊杆两块橡胶垫的总压缩量为28㎜。
二系橡胶堆检查4.3.4.1 检查橡胶堆表面龟裂深度不大于㎜,橡胶与金属板之间无脱开。
4.3.4.2 测量橡胶堆自由高符合技术要求。
在垂直载荷为时,挠度超出923+-㎜范围时,橡胶堆更换。
4.3.4.3 装车年限超过6年时应更新橡胶堆。
轮对、轴箱、抱轴瓦与齿轮箱、单元制动器、油压减振器等部件的检查修理见专项配件检修工艺。
一系圆簧检查外观检查一系圆簧应无裂纹,测量自由高符合技术要求。
外圆簧施加33kN、内圆簧施加工作压力时,工作高度应符合技术要求。
组装构架的组装4.4.1.1 组装检修后的牵引杆装置,各销及各摩擦面均应涂润滑脂。
牵引杆装置组装后各关节应转动灵活,无卡滞。
装配完后要用油枪向油杯中注入适量润滑脂。
4.4.1.2 将检修后的单元制动器装配至构架。
4.4.1.3 组装电机吊杆。
牵引电机—轮对的组装抱轴瓦的组装4.4.2. 将检修好的牵引电机放在台位上,用绸布将电机的瓦座擦拭干净,套上主动齿轮的密封胶圈。
.2 将按规定浸过油的毡条嵌入抱轴瓦的密封槽内,注意不能将垫人为拉长,尽量嵌紧。
然后将上瓦及键放在电机瓦座上,并在瓦的工作表面上浇上轴油。
4.4.2. 将检修后的轮对放在抱轴瓦上瓦上,扣好下瓦,检查合口面应无间隙、错位,如有间隙应检查键是否合适,键与上瓦是否贴靠。
4.4.2. 将防尘罩放在两抱轴瓦中间的槽内,分别扣上抱轴油盒,安装螺栓。
4.4.2. 紧固抱轴油盒螺栓时,先向一端撬动下瓦,使该侧抱轴瓦口对齐,均匀紧固螺栓后再在另一端撬动下瓦,使另一端的抱轴瓦口对齐,均匀紧固螺栓。
4.4.2. 检查抱轴瓦油盒合口面应密贴,如有间隙应加垫调整,加垫厚度与测量尺寸之差不得大于㎜,不得加垫调整油润间隙。
4.4.2. 抱轴瓦背与抱轴瓦盖、瓦座接触状态应良好,局部间隙用㎜塞尺检查,塞入深度不大于15㎜。
4.4.2. 抱轴瓦与抱轴径的径向间隙应符合技术要求。
.9 用塞尺检查油润间隙、左右瓦间隙差应符合技术要求。
4.4.2. 检查防尘罩应转动灵活。
4.4.2.2 齿轮箱组装4.4.2. 使用新制齿轮箱时应先配焊与电机联接的箱体座,应注意箱体座的焊接位置要准确。
4.4.2. 把齿轮箱装配分成上齿轮箱装配和下齿轮箱装配,并在上、下齿轮箱装配的密封条槽中嵌入经过注油浸泡的齿轮箱密封毡条。
4.4.2. 在齿轮箱的分箱面、两箱卡座的贴合面和上齿轮箱装配的油封外侧面涂上指定的密封剂。
4.4.2. 安装上箱体。
在齿轮箱和电机之间螺栓连接处加垫调整以下有关尺寸:齿轮箱小齿轮密封槽外与电机之间的间隙为1~4㎜大齿轮两端面与齿轮箱内侧面的间隙为11~16㎜4.4.2. 安装下箱体,注意与上箱体平面保持一致,不一致时加垫调整。
避免紧固螺栓时箱体变形,螺栓均匀紧固后,注入8K型电力机车牵引齿轮油约5kg。
4.4.2. 组装后检查上下箱合口面应严密,局部间隙应符合如下要求:卡子处不大于㎜。
密封槽处不大于㎜。
上下箱体外侧面的相对位移不大于1㎜。
轴箱组装4.4.3.1 用绸布擦拭轮对上的轴箱轴承内圈及防尘圈。
4.4.3.2 将已组装好的轴箱装配涂好油脂沿其组装所用的导向套组装到轴承内圈上。
4.4.3.3 在轴端装上压盖,拧紧压盖的3个螺栓,力矩为290~300Nm,打好防缓铁丝。
4.4.3.4 装上端盖并拧紧螺栓,轴箱在轮对轴颈上应摆动灵活。
转向架总组装4.4.4.1 调整已组装好的电机轮对组件之间的轴距至,放好轮对轴距固定装置。
4.4.4.2 在电机吊杆座上放置橡胶垫及上盖板。
4.4.4.3 放置构架时轴箱止挡与构架上的轴箱止挡应对正;电机吊杆与吊杆座的位置应正确。
4.4.4.4 装好电机吊杆橡胶垫和下盖板,拧紧吊杆螺母。
4.4.4.5 上、下轴箱拉杆心轴楔入构架拉杆座内,拧紧联接螺栓。
检查拉杆心轴与梯形槽接触应符合技求要求。
4.4.4.6 安装一系圆簧。
同一转向架一系圆簧压缩高度差不大于2㎜、同一机车一系圆簧压缩高度差不大于3㎜,允许加垫调整,但加垫厚度应不大于2㎜。
4.4.4.7 安装撒砂装置。
4.4.4.8 安装一系垂向减振器、二系横向减振器。
4.4.4.9 安装单元制动器,调整闸瓦间隙。
4.4.4.10 在第三位轮对左侧轴箱上装上速度传感器。
4.4.4.11 安装二系橡胶堆。
橡胶堆高度允差:同一转向架为1㎜,同一机车为2㎜。
可以加垫调整。
4.4.4.11检查轴箱相对于构架的横动量,转向架各个轴箱弹簧工作高度差,二系橡胶堆工作高度差,安全托与电机座间距离,连接杆与电机吊座端面间距离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检查各联接螺栓应无松动。
磨合试验将组装后的转向架吊至磨合试验台上进行磨合试验。
磨合试验时轮对转速应大于300r /min,正反转各30min,各部不许有异音,各轴承部位温升不超过40K。
5 标识与记录填写检修、试验记录,做好合格标识。
附加说明:本标准起草人:备注:标题修改、技术术语修改(4)处、技术参数修改(6)处、增加项目(1)项,主要名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