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下室统一技术措施1 基础部分1.1通用准则1.1.1 基础选型应根据结构状况、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检测验收方式及基坑支护等方面初步确定合适的方案。
1.1.2 柱(暗柱)纵筋锚入基础时且基础厚度大于纵筋的锚固长度时,可仅四角的纵筋伸至基础底弯折,水平弯100,其它纵筋满足锚固长度(而不全部伸至基础底弯折)即可;剪力墙纵筋每米2条纵筋至基础底作为支承,其它纵筋锚固在基础顶面下(非抗震)或(抗震)处。
1.1.3 素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用C15,垫层厚度除淤泥质土为100 外,伸出基础边100,其它情况下的垫层厚度为70,伸出基础边70;基础梁采用砖胎模时,垫层伸出砖胎模边70。
1.1.4 较厚的筏基或承台,在中间不应增设水平钢筋网。
1.1.5 室内隔墙下未设地梁时隔墙基础只需局部加厚处理,不需另配钢筋(如图)。
1.1.6 采用桩基础时,当初步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按1.0恒+1.0活作用下的标准组合初定桩数,但要复核风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单桩承载力(中桩筏有限元中查询)。
1.2 天然地基基础1.2.1 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分析计算,柱下条形基础也可按倒梁法计算;筏板基础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归并处理,合理确定配筋值。
1.2.2 天然地基基础的板厚应满足冲切承载力验算要求;对于基础底面短边尺寸≤柱宽+2 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应验算柱(墙)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剪切承载力;当基础砼等级小于柱砼等级时,应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1.2.3 在设计独立柱基础时,当基础宽度≧2.5m 时,钢筋长度可按0.9 倍基础宽度交错布置。
基础底板每方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0.15%,且不小于C10@200。
1.2.4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形基础翼板、梁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基础梁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3%,梁上部钢筋全跨贯通,底部钢筋应不少于1/2全跨贯通。
梁两侧腰筋参照框架梁的要求设置。
1.2.5 筏板的封边构造钢筋统一为C10@200。
(如图)1.3 桩基础1.3.1 当采用高强预应力砼管桩基础()时,无特殊要求,桩型首选型,次要建筑、构筑物如门卫室、保安室、配电室等可采用 A 型管桩。
设计时应明确注明桩基的焊接(满焊)要求(尤其是对于抗拔桩),并注明管桩壁厚、桩尖要求。
桩顶与承台的连接须区分抗拔与非抗拔的要求。
1.3.2承台厚度应满足冲切承载力要求,承台平面尺寸根据所支承的竖向构件截面尺寸、有无地下室、底板是否要抗浮等条件进行设计。
计算承台钢筋时,应按实际桩反力来计算。
承台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单桩承台侧面的分布钢筋可采用C10@200,多桩承台的侧面构造钢筋按C12@200考虑。
承台面根据受力状态确定配筋。
1.3.3 灌注桩桩径为300~2000 时,纵筋配筋率可取0.65%~0.25%(较大直径对应较小配筋率),纵筋配筋建议如下表:灌注桩在不考虑抗拔及水平力作用时箍筋直径按桩径不同分别考虑:①800≤d≤1500时,选C8@300②d>1500时,选C10@300③1.3.4 当桩长较长的摩擦桩且地质条件较好时,在保证桩身截面承载力满足受力要求的前提下,可沿深度局部或通长分段配筋。
1.3.5 在无底板情况下,单桩承台间拉梁应按拉弯构件计算,弯矩取两端墙柱底弯矩,拉力按两端柱的最大轴力的1/15(7 度)、1/10(8 度)取值。
对一般为协调变形而的设置基础拉梁,应按非抗震框架设计,纵向拉力应按两端柱的最大轴力的1/15 取值。
1.3.6 核心筒的大承台由于电梯基坑和集水井深度要求,应进行局部下沉或整体下沉的设计方案比较,若局部下沉,应在承台大样中表达。
尽量利用承台做为电梯基坑的底板,不应在承台面另外加板。
1.3.7 抗拔桩的计算配筋依据N≤,设计方法可按采用裂缝宽度0.2 作为控制条件进行配筋设计的常规做法;根据现阶段工程实践,也可采用裂缝宽度0.3 作为控制条件进行配筋设计,并要求钢筋进行防腐蚀处理。
1.3.8 挖孔墩式基础按0.15%的配筋率配筋,扩底时在满足冲切的情况下则不需配底部钢筋网。
1.3.9 人工挖孔桩为端承桩,采用跳挖方式施工时,桩间净距可以小于规范规定的距离。
1.3.10多桩承台的底筋弯起要求:a.当无地下室或地下室无结构底板时,底筋锚固长度自边桩内侧(当为圆桩时,应将其直径乘以0.8 等效为方桩)算起,不应小于35 为钢筋直径(如图一);b.当有地下室底板时,承台底筋宜弯起至承台面,弯起钢筋的数量可隔一弯一,且弯起钢筋面积不小于底板钢筋1(如图二)。
1.3.11 两桩承台的长向两侧水平钢筋只需伸到承台边,不需要弯锚。
1.3.12 地梁钢筋在承台的锚固:a.当有承台面筋时,梁钢筋锚入承台.当无承台面筋时,梁面筋锚入墙柱,如果两侧梁面筋的锚固长度之和大于柱宽 b 时,则直径相同的梁面筋拉通,梁底筋均锚入承台,梁箍筋直径和间距要根据计算来确定(如图)。
2 地下室部分2.1 设计理念2.1.1 根据不同位置(中间层或顶板)、是否有人防、荷载大小等因素可选择梁板布置方式有:无梁楼盖、宽扁梁、井字梁和主次梁。
应进行梁板布置方案经济综合比较(结合层高、施工工期和基坑支护等因素),并考虑半地下室的可能性。
2.1.2 地下室底板可采用平板结构或梁板结构(正梁或反梁),应根据受力、施工、造价等因素综合比选。
2.2 设计要求2.2.1 地下室底板、顶板为无梁楼盖时,应按板带划分(柱上板带,跨中板带)的配筋方式,按最小配筋率拉通钢筋,支座不够部分另加钢筋。
各板带的配筋值不是取计算极值,而是小区域的平均值。
其中采用无梁楼盖的地下室底板,没有人防或人防配筋由平时荷载控制时,底板配筋按0.15%和45 的较大值拉通;配筋由人防荷载控制时,底板面筋和底部支座筋按0.3%的配筋率设计,底板底部跨中钢筋按0.15%和45 的较大值设计;2.2.2 地下室底板(无梁结构)配筋设计时,应尽可能通过调整基础(承台)的平面尺寸,使得底板仅需配通长板筋即能满足底板受力和裂缝控制要求,可以减少钢筋用量且施工方便。
2.2.3 地下室底板(梁板结构)梁配筋设计时应考虑底板的受压翼缘作用。
2.2.4 梁板式地下室底板的框架梁与承台或基础面相平时,梁底筋、地下室板底筋可锚入承台或基础满足锚固长度后断开(以承台或基础为锚固体),承台或基础为封闭式配筋时,梁面筋亦可锚入承台或基础满足锚固长度后断开。
2.2.5 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①一般地下室无横墙或横墙间距大于层高 2 倍时,外墙下部与刚度很大的地下室底板相连,可认为下端是固支,首层楼板相对于外墙而言平面外刚度很小,对外墙约束很弱,所以外墙顶部按铰接考虑,如有多层地下室,中间层外墙支座按连续铰支座考虑。
这样,地下室外墙就可以看成下端固接,上端铰支的竖向连续梁;②地下室砼横墙较多且≤2 倍层高时,地下室外墙就可以看成是下端固支,上端铰接的连续双向板;③地下室无横墙但有扶壁柱时,除非在扶壁柱设计时考虑外墙传来的水平荷载,否则该柱不作为外墙的支座,仍按情况①考虑;④当地下室侧壁或顶板大开洞时,此段外墙壁应按下部固支,上部自由端计算。
2.2.6 地下室外墙一般采用下部固端上部简支的模型计算,因此不需设置附加的水平加强钢筋,外墙转角处也不需设暗柱(如图)。
2.2.7 计算地下室外墙侧向压力时,室外活荷载一般取5²(包括可能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
地下水位以下的土重度,可取11²。
2.2.8 地下室外墙及其扶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相同(塔楼柱兼做扶壁柱除外);为防止或减少外墙裂缝的产生,其竖向和水平分布筋单边配筋率≥0.25%,水平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
2.2.9 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基础埋深按下表采用。
2.2.10 地下室层高较高时,为减小外墙计算高度,降低配筋,可考虑加竖向腋墙或水平腋墙,加腋坡度按1:1,变成双向受力板模型等措施。
2.2.11 当地下室底板土层承载力较大时,底板荷重可不传到基础上而直接由板底土层承受。
2.2.12 当地下室外墙外侧有防水层时,钢筋保护层可取25或30,当地下室外墙无保护层时,保护层厚度≥40。
当混凝土保护层较厚时,裂缝宽度可按0.3控制。
2.2.13 地下室顶板采用无梁楼盖时,防火卷帘位置柱帽间的空隙应采用如下的大样处理.2.2.14 带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主楼周边外延2跨框架的抗震等级按主楼的抗震等级设计,其余框架抗震等级按地下室的抗震等级设计。
2.2.15 梁板结构的地下室顶板,优先采用最小配筋率双向拉通,支座不够部分另加附加钢筋的配筋方式。
2.2.17地下室底板、外墙及顶板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为(不考虑抗震锚固)。
2.3 超长(长度≥50m)地下室防温度效应和收缩效应措施超长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采取的措施:在混凝土添加膨胀剂、聚丙烯纤维,设置后浇带,设置诱导缝,施加预应力。
2.3.1 地下室外墙、底板、顶板的后浇带做法如下图所示;采用断开搭接,不需另外附加加强筋。
采用2的钢板止水,钢板宽度300。
宽度一般情况下为800、1000。
2.3.2 地下室外墙的后浇带位置要和底板、顶板的后浇带位置相一致,一般可按30~40米间距布置,考虑到经济性的要求,当地下室顶板采用预应力无梁楼盖时,可将后浇带间距设置到50~55米。
2.4 抗拔锚杆设计原则2.4.1 抗拔锚杆的布置要求:禁止同时将抗拔锚杆布置在基础梁、基础和底板上,优先考虑布置在底板上,同时应考虑地下室底板的抗弯刚度,在水浮力作用下区格中板跨中变形最大,接近柱子部分板变形最小,通过锚杆的合理布置来使其受力尽量均匀,充分发挥每根锚杆的抗拔承载力。
2.4.2 锚杆孔直径宜取3倍锚杆筋体直径,且不得小于1倍锚杆筋体直径加50。
锚杆孔直径一般可取130、150、180、200,正常情况下采用150 较为常见。
2.5.3 锚杆筋体宜采用带肋钢筋,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30,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灌浆前锚杆孔应清洗干净。
2.5.4 对于永久性抗拔锚杆应考虑抗腐蚀要求,可采用锌基涂镀(不应采用热浸锌)对钢筋表面进行防腐处理(按相关规定增大钢筋的锚固长度),或提高钢筋一个等级,两种做法可进行经济综合比较。
2.5.5 锚杆筋体如必须接驳时,应采用机械连接,并满足同一连接区段接头率为25%(四根钢筋)或33%(三根钢筋)。
2.5.6 全长粘结非预应力锚杆长度:土层锚杆长度宜4m≤L≤10m;岩石锚杆锚固段≥3m,且不大于45D 和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