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沟港中学2014年生物中考第二轮复习
专题一、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2014.05. 29 整理:张万刚班级姓名
一、生物与环境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3.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4.下列叙述中反应了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A.森林里空气湿度大、凉快B.狮子吃鹿C.秋天树木要落叶D.枯叶蝶形状像树叶5.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其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决定生物的体色6.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面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A.水分B.光照C.温度D.空气
7.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罩起来,过一段时间与没有加网的天然牧场比较,天然牧场的草生长正常,实验区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了()A.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影响环境
C.生物的生活能影响环境D.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8.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10.2007年6月呼伦贝尔市政府举办了一次“汽车拉力赛”,近2000公里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草场“伤痕累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你对这项赛事的评价是( )
A.促进了当地的对外开放
B.提高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知名度
C.增加了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效益
D.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11.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12.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城市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生物圈
13.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
目前苏州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A.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B.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D.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14.“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15.下面为某校生物小组在研究《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小课题时,统计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用具是:有盖玻璃瓶、小鱼、蝌蚪、水草、洗净的沙子,经布滤过的池水(注: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1)小生态瓶1-4号均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池水、沙子中的是分解者.(2)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动物可能就死亡。
比较生态瓶1号与2号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
(3)由生态瓶1-5号的实验结果可得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动物的数量一般(填“大于”或“小于”)植物的数量.
(4)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了,你认为原因是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能力比较差的缘故。
16.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1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2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3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4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如下: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中的金鱼,原因
是.
17.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
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
种),消费者是 (2种)。
在该生态系统
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
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
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 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 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 作用。
18.右图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 ,大鱼和小鱼是生
态系统中的 。
(2)大鱼与小鱼之间是 的关系。
(3) 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在生态系统
中,能量是沿着 依次流动的。
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9.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
A 、草→羊→狼
B 、阳光→草→昆虫→蛙
C 、兔→狐→细菌
D 、草→兔→狼→细菌
20.右下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 ( )
A .草
B .鹰
C .蛇
D .兔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没
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生产者和消费者
(3)如果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
A .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 .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1.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
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在一
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 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22.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A 、B 、C 、D 分别代表
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
请据图回答:
(l )图中B 是指 ,D 是指 。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碳
元素通过[②] 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
2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
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
该食物网和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3)正常情况下,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这是因为食物链中能量
流动是,上一营养级只能把其获得能量的
传给下一营养级,由此可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对
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之中。
其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能力。
(5)若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在图中生物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24.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共有条食物链。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6)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通过作用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5.某兴趣小组做了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实验,请补充完整
并回答问题:
(3)设计方案:
①选择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分别标上甲、乙和丙.
②向甲、乙、丙三瓶中分别装入1~2厘米的沙子,再注入等量河水.
③向甲瓶放入水草和以水草为食的淡水螺等动物,动物和水草的生物量比值
约为1:10.
④向乙瓶中只放水草、丙瓶只放淡水螺等动物,放入量皆与甲瓶.
⑤密封甲、乙和丙三瓶,放在光照较强处.一个月内,定期观察记录甲、乙和丙瓶中水质变化及生物生存状况.
(5)讨论:①小型生态瓶可看作是一个密封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本身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