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名师讲义 第七章 第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 文

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名师讲义 第七章 第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 文

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
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知识梳理
一、“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二、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它一般分为两类基本题型:一是已知轨迹类型求其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如求直线及圆的方程就是典型例题;二是未知轨迹类型,此时除了用代入法、交轨法、参数法等求轨迹的方法外,通常设法利用已知轨迹的定义解题,化归为求已知轨迹类型的轨迹方程.因此在求动点轨迹方程的过程中,一是寻找与动点坐标有关的方程(等量关系),侧重于数的运算,一是寻找与动点有关的几何条件,侧重于形,重视图形几何性质的运用.
(1)用直接法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坐标M(x,y);
②列几何等式: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P={M|P(M)},关键是根据条件列出适合条件的等式;
③化为代数等式:用坐标代换几何等式,列出方程;
④化简:把方程f(x,y)=0化成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化简后的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
除个别情况外,化简过程都是同解变形,所以步骤⑤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加以说明,步骤②也可省略.
(2)求曲线轨迹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若轨迹是曲线的一部分,应对方程注明x 的取值范围,或同时注明x ,y 的取值范围,保证轨迹的纯粹性;
②若轨迹有不同情况,应分别讨论,以保证它的完整性;
③曲线的轨迹和曲线方程是有区别的,求曲线的轨迹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要指明曲线的位置、类型.
基础自测
1.(2013·衡水中学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BC 中,已知A (1,1),
B (4,1),
C (2,3),则AB 边上的高的方程是x =2 B .方程y =x 2(x ≥0)的曲线是抛物线
C .已知平面上两定点A 、B ,动点P 满足|P A |-|PB |=1
2|AB |,则P 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D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是y =x
解析:A 选项中高线为线段,B 选项中为抛物线的一部分,C 选项中是双曲线的一支.故选D.
答案:D
2.已知点A (-2,0),B (3,0),动点P (x ,y )满足P A →·PB →
=x 2,则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解析:设动点P 的坐标为(x ,y ),则P A →
=(-2-x ,-y ), PB →=(3-x ,-y ),由P A →·PB →=x 2,得y 2=x +6.故选C. 答案:C
3.已知椭圆x 24+y 2
3
=1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别是F 1,F 2,P 是这个椭圆上的一个动点,
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F 2P |,则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提示: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答案:(x +1)2+y 2=16
1.曲线C 是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1,0)和F 2(1,0)的距离的积等于常数a 2(a >1)的点的轨迹,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①曲线C 过坐标原点; ②曲线C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③若点P 在曲线C 上,则△F 1PF 2的面积不大于1
2a 2.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
解析: ①曲线C 经过原点,这点不难验证是错误的,如果经过原点,那么a =1,与条件不符;
②曲线C 关于原点对称,这点显然正确,如果在某点处|PF 1||PF 2|=a 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处也一定符合|PF 1||PF 2|=a 2;
③三角形的面积S △F 1F 2P ≤a 22,因为S △F 1F 2P =12|PF 1|·|PF 2|sin ∠F 1PF 2≤12|PF 1|·|PF 2|=a 2
2
.
所以②③正确.
答案:②③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圆P 在x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2,在y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 3.
(1)求圆心P 的轨迹方程; (2)若P 点到直线y =x 的距离为2
2
,求圆P 的方程.
解析:(1)设P (x ,y ),圆P 的半径为r . 则y 2+2=r 2,x 2+3=r 2. ∴y 2+2=x 2+3,即y 2-x 2=1. ∴P 点的轨迹方程为y 2-x 2=1. (2)设P 的坐标为(x 0,y 0), 则
|x 0-y 0|2
=2
2,即|x 0-y 0|=1. ∴y 0-x 0=±1,即y 0=x 0±1.
①当y 0=x 0+1时,由y 20-x 20=1得(x 0+1)2-x 20=1.
∴⎩
⎪⎨⎪⎧
x 0=0,y 0=1,∴r 2=3. ∴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
②当y 0=x 0-1时,由y 20-x 20=1得(x 0-1)2-x 20=1.
∴⎩⎪⎨⎪⎧
x 0=0,y 0=-1,
∴r 2=3. ∴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 综上所述,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
1.(2013·盐城模拟)设M 、N 为拋物线C :y =x 2上的两个动点,过M 、N 分别作拋物线C 的切线l 1、l 2,与x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l 1与l 2相交于点P ,若AB =1.
(1)求点P 的轨迹方程;
(2)求证:△MNP 的面积为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1)解析:y ′=2x ,设M (m ,m 2),N (n ,n 2),则依题意知,切线l 1,l 2的斜率分别为k 1
=2m ,k 2=2n ,切线方程分别为y =2mx -m 2,y =2nx -n 2,
则A ⎝⎛⎭⎫m 2,0,B ⎝⎛⎭⎫n 2,0,设P (x ,y ),由⎩
⎪⎨⎪⎧
y =2mx -m 2,y =2nx -n 2, 得⎩⎪⎨⎪⎧
x =m +n 2,
y =mn .
① 因为AB =1,所以|n -m |=2,
即(m +n )2-4mn =4,将①代入上式得:y =x 2-1,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y =x 2-1.
(2)证明: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x +b (b >0).
联立方程⎩
⎪⎨⎪⎧
y =kx +b ,y =x 2
.消去y 得x 2-kx -b =0, 所以m +n =k ,mn =-b ,②
点P 到直线MN 的距离d =
⎪⎪⎪

k ⎝⎛⎭⎫m +n 2-mn +b 1+k 2
,MN =1+k 2|m -n |,所以S △MNP =1
2
d ·MN
=12⎪⎪⎪
⎪k ⎝⎛⎭⎫m +n 2-mn +b ·|m -n |=14·(m -n )2·|m -n |=2. 即△MNP 的面积为定值2.
2.(2012·天津六校联考)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短轴长为2,且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恰为一个正方形的顶点.过右焦点F 与x 轴不垂直的直线l 交椭圆于P ,Q 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在线段OF 上是否存在点M (m,0),使得|MP |=|MQ |?若存在,求出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椭圆的短轴长2b =2,b =1,
又因为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恰为一个正方形的顶点,所以b =c ,得a 2=b 2+c 2
=2.故椭圆的方程为x 22
+y 2
=1.
(2)①若l 与x 轴重合,显然M 与原点重合,m =0.
②若直线l 的斜率k ≠0,则可设l :y =k (x -1),设P (x 1,y 1),Q (x 2,y 2),则⎩⎪⎨⎪

y =k (x -1),x 2+2y 2
-2=0,
消去y 得x 2+2k 2(x 2-2x +1)-2=0,整理得(1+2k 2)x 2-4k 2x +2k 2-2=0.
x 1+x 2=4k 21+2k 2⇒PQ 的中点横坐标为2k 2
1+2k 2

代入l :y =k (x -1)可得:PQ 的中点为N ⎝ ⎛⎭

⎫2k 2
1+2k 2,-k 1+2k 2, 由|MP |=|MQ |得MN ⊥PQ ,
则k MN ·k =-1,可得m =k 21+2k 2,所以m =k 21+2k 2=1
1
k 2+2
∈⎝⎛⎭⎫0,12,综合①②得m ∈⎣⎡⎭⎫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