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答题的规范表达
2008年理综(江西卷)第23题:(14分)已 知O、A、B、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 间的距离为L1,BC 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 自O 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 动,依次经过A、B、C 三点,已知物体通 过AB 段与BC 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 的距离。
简洁
直观 满分
写得太多、太乱, 阅卷老师不愿看
二.答题规范化的意义
二.答题规范化的意义
物理规范化答题是一种优良的解题品质,它 要求答题者除了掌握应有的物理知识外,还必须 有严谨的思想、周全的分析、严肃的作风和一丝 不苟的态度。由习题的解答过程、解答形式、书 写情况就能反映出考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规范化答题是正确、完整交流和传递答 题信息的需要,解题过程不仅仅是练习、巩固知 识,还要给教师或阅卷人阅批、评分,因此,答 题过程中所用的文字、符号、图表等都必须是规 范化的物理语言或习惯表达形式,否则将引起阅 卷人的误解,导致错误或误判。如答交流电题目 时,U和u书写不规范将使阅卷人无法区分是电压 的有效值还是电压的瞬时值等。
如:2012年南昌市“一模”第15题 D.质子第2次和第1次经过两D形盒间狭缝 后,轨道半径之比为1: 2 此题设置的陷阱是:“第2次和第1 次”(当然这个陷阱完全没必要),但附中 学生因此造成平均失分达到2分之多。
又如:2013年南昌市“一模”第22题
此题设置的是纵坐标陷阱
再如:2013年南昌市“一模”第23题
0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审题时存在的问题
审题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 键字,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 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 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只难 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 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审题不过关是 制约考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方法、习惯不过关, 要过好物理审题这一关,要努力做到“眼看”、 “嘴读”、“手画”、“脑思”。
(4)作函数图象时,坐标不标箭头,无字母及 单位;未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图上及两侧;没有 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而用折线连接;往往漏掉原 点及最后一点;不注意线性部分与非线性部分。 (5)电路图留有缺口。 (6)光学作图题中光路图随便作,光线无箭头 等。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解答时存在的问题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审题时存在的问题
(1)读题时会看错字或漏掉一些关键性的字。 如原子核看成原子或原子看成原子核,选择题选 错的看成选对的等。 (2)理解题意时想当然。如电磁场单独存在 理解成同时存在或电磁场同时存在理解成单独存 在等“低级错误”。
(解答书写与答题格式,在试卷上 还有明确的说明: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能 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 出数值和单位。评分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说明: 只有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解答 中单纯列出与解答无关的文字公式,或虽列出 公式,但文字符号与题目所给定的不同,不给 分。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2.作图时存在的问题
(1)作图随便,不用作图工具随手作图。
(2)直接用铅笔作图,而未按要求用黑色笔描 一下,以致扫描不出而不能得分;有的虚实不分。
(3)画出的示意图(受力图、电路图、光路图、 运动过程图等)不能大致反映有关量的关系,图 文不对应。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2.作图时存在的问题
高考物理答题的规范表达
规范解答物理试题,既是物理学科考试内在 的能力要求,也是保证阅卷中取得应有分数的需 要。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总有一些考生的实际得 分与自己估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有的甚至相 差甚远。从高考阅卷中反映出考生在试卷中存在的 问题来看,这绝非偶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 多,但其主要原因是考生答题不规范,表述不准确、 不完整,书写不规范、不清晰,卷面不整洁、不悦 目。造成该得的分得不到,不该失的分又丢失了, 致使所答试卷不能展示自己的实际水平。 这决不是阅卷老师不认真造成的,也不是阅卷 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完全是由考生不良的解题习惯 造成的。 (介绍网上阅卷情况)
三.答题规范及得分技巧
对于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在《考 试大纲》中己有明确的表述:在“理解能力” 中有“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 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 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在“推理能 力”中有“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在“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中有“能 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这些都是考纲对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
(4)物理过程没搞清就匆忙解题。 (5)受题目答案影响产生对自己解题过程时 的怀疑。
如:2009年全国理综1卷第29题
材料的电阻率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 0 (1 t ) 其 中 称为电阻温度系数, 0 是材料在t = 0℃时的电阻率。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是与温度无关的常量。金属的电阻 (1 t ) 一般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正温度系数;而某些非 金属如碳等则相反,具有负温度系数。利用具有正负温 度系数的两种材料的互补特性,可制成阻值在一定温度 范围内不随温度变化的电阻。已知:在0℃时,铜的电 阻率为1.7×10-8Ω· m,碳的电阻率为3.5×10-5Ω· m;在 0℃附近,铜的电阻温度系数为3.9×10-3℃-1,碳的电 阻温度系数为—5.0×10-4℃-1。将横截面积相同的碳棒 与铜棒串接成长1.0m的导体,要求其电阻在0℃附近不 随温度变化,求所需碳棒的长度(忽略碳棒和铜棒的尺 寸随温度的变化)。 答案为:L1=3.8×10-3m
如何消除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以物理高考卷为例,根据我们多年来高 考阅卷中了解的情况,谈谈自己的几点 感受。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历届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 丢三落四,叙述不完整 言不达意,表述不确切 公式拼凑,缺乏连贯性 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等不规范的解题是部分考生失分的重 要因素之一。
二.答题规范化的意义
每年正式高考阅卷之前,试评组的老师都要制定一 份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 是在不违背国标的前提下,根据抽样试卷中考生的答题 情况具体制定出来的,《评分细则》要便于阅卷老师操 作。高考阅卷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解答中包含着若干个 踩分点,这就更需要考生规范答题,如果答题不细化到 得分点,考生任何一个小小错误都有可能会造成得0分 的现象。 另外,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 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看解答是否规范、是否踩 点便成了阅卷老师给分的重要依据。因此,考生一定要 重视规范答题。我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 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 中,一定要按规范答题的要求来训练学生。
写成了连式!
实质上就是一个物理意义式!
危险!
若不是结 果对了,或 许只能得3 分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解答时存在的问题:
(6)不用常规方法解题而让阅卷老师看不懂 解题过程。 (7)最后计算结果仅写数字而漏写单位(失去 宝贵的1分);功的正负不分;求力等矢量不指明 方向;不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将v0写成v、 θ写成α等;未按题目所给条件表示结果等。
三.答题规范及得分技巧 2.必要的文字说明
有的考生解题是从头到尾只有方程,没有必 要的文字说明,方程中使用的符号表示什么不作 说明;有的考生则相反,文字表达太长,像写作 文一样,关键方程没有列出,既耽误时间,又占 据了答卷的空间。以上两种情形都会导致丢分。 所以在答卷时提倡简洁文字表达,关键处的说明 配合图示和物理方程式相结合。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 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 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这是明显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现象!
因此,考生要想提高得分率,取得好成 绩,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抓好基础知识的 掌握、解题能力的训练外,作为老师来讲, 平时还必须强调答题的规范,培养学生良好 的答题习惯,形成规范答题的行为。 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 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化。 规范化解题不能光靠指导讲解,要靠平 时的针对性训练与养成!
三.答题规范及得分技巧 1.必要的作图与作图规范
又如:02年第27题(电视机的显像管中,电子 束的偏转„),很多考生没有画电子在磁场中运动 情形的分析图,因而找不出R和r的几何关系,使问 题解答陷于困境。 示意图要能大致反映有关量的关系,画图要 注意完整,要使图文对应。与解题中所列方程有 关的示意图,要画在卷面上,若只是分析题意的 图,与所列方程无直接关系,就不要画在卷面上。 有时根据题意要画函数图象时,必须建好坐标 系,包括画上原点、箭头,标好横、纵物理量的符 号、单位及坐标轴上的数据。
此题设置的时间间隔陷阱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审题时存在的问题
(1)读题时会看错字或漏掉一些关键性的字。 如原子核看成原子或原子看成原子核,选择题选 错的看成选对的等。 (2)理解题意时想当然。如电磁场单独存在 理解成同时存在或电磁场同时存在理解成单独存 在等“低级错误”。 (3)题目设置的陷阱不能发现。
一.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解答时存在的问题:
(1)计算过程无公式,只写数字。 (2)缺乏画示意图的习惯,导致审题时物理过 程模糊不清、漏力等。 (3)误把动量定理写成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 理写成动能守恒定律等。 (4)不把单位换算成国际单位而直接代入求解 造成答案数字错。 (5)计算过程写综合式而造成式的物理意义不 清。
我们分析认为:虽然问题表现在试卷
上,但根源却出在平时的训练中,由于训 练时不少学生只动口,不动手,导致考场 上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平时做题也不讲 究格式、步骤,写字连笔,作图随意,在 做错的地方乱涂乱划等,久而久之,习以 为常,不足为怪,就形成了习惯,到考场 上想改正,但已经力不从心,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