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发射和抗扰度要求-编制说明

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发射和抗扰度要求-编制说明

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发
射和抗扰度要求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2019年5月
《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发射和抗扰度要求》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发射和抗扰度要求》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编号为:20180975-T-604)。

2.工作情况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编制期间,其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2018年3月~5月,标准主要牵头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上电科”)调研电动平衡车市场现在及对于电磁兼容方面的标准需求,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文献资料;
2)2018年6月~2018年8月,上电科对外征集并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并完成了标准的框架初稿,发送工作组成员,并对反馈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后形成标准草稿;
3)2018年8月,上电科组织召开标准工作组第一次标准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主要讨论本标准的结构框架和标准相关技术内容等,与会专家对新的标准框架达成一致,并形成了具体的任务分工;
4)2018年9月~2019年3月,按照第一次会议任务分工,工作组成员反馈其工作任务,上电科对其进行了汇总。

同时,按照任务分工,工作组开展相关标准技术条款的试验验证;
5)2019年4月,上电科组织召开工作组第二次标准工作会议,与会专家结合试验验证结果,讨论标准工作组讨论稿,并提供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会后整理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6)2019年5月,发送标准归口单位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TC159/SC2)会征求意见。

3.制订的原则和内容
3.1标准制订的原则
标准编制遵循“统一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原则,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

本标准编写是执行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3.2 标准的主要内容
除了标准的规范性要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外,本标准的正文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a)第4章通用条件,包含测试模式、工作状态、试验配置和测试环境;
b)第5章发射,包含谐波、电压波动与闪烁、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
c)第6章抗扰度,包含性能判据和抗扰度试验要求;
d)第7章试验报告;
e)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性能判据,给出了电动平衡车在做相关抗扰度试验
时,其失效准则表。

3.3本标准由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有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江苏中科院智能院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省珠海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威凯技术检测有限公司、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3.4标准制定的目的
电动平衡车设备作为个人运输电动平衡车被广泛的使用,对于无线电频段的保护存在隐患。

此外,电磁兼容问题存在于所有电子电气设备,而目前电动平衡车作为常见的产品,电磁兼容要求不明确,不利于产品的技术提升。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用于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方面的相关标准,国内外只有针对工科医、信息技术类等通用的标准,无法满足电动平衡车电磁兼容的考核要求,而该标准作为针对电动平衡车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规范电动平衡车在辐射发射和抗扰度领域的限值及要求。

电磁兼容的发射指标是考核产品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形成应用于居住、商业、轻工业及工业等相关场景的电磁兼容通用标准。

但是电动平衡车的运行工况、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等都具有其特殊性。

本标准结合电动平衡车产品的运行特点,将电动平衡车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机器人,设置不同的运行工况和负载,并考虑产品是否充电、是否回充等模式,分别设置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

并根据电动平衡车的产品特点和放置方式,将产品的布置方式分类为:仅桌面式、仅落地式、桌面式或落地式、支架式固定固定式、其他(壁挂式、吊顶式)等五个方面,从而为各测试项目设置特定的布置状态。

由此最大化符合电动平衡车使用的场景特点、运行特点,合理科学的考核电动平衡车的电磁兼容特性。

本标准的测试项目主要参考通用电磁兼容发射标准,考核不同端口的传导骚扰性能、辐射骚扰性能以及谐波、电压波动与闪烁性能等,以上测试项目根据电动平衡车的特点进行方法确认及指标考核。

本项目中,工作组成员对以上各测试项目进行了测试验证,并涵盖了各类型电动平衡车包括个人/家用电动平衡车、公共电动平衡车以及特种机器人等,验证过程中根据验证结果不断修正标准的测试方法和项目指标。

验证结果表明该标准具备可实施性、科学性及合理性,并能够有效的考核电动平衡车的发射性能。

目前国评中心(总部)和上海添唯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已经就电动平衡车制定了CR认证实施规则,规则中的检测依据主要为安全和电磁兼容的通用标准。

未来本标准发布实施后,CR认证可根据本标准实施,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将对规范服务器人产品质量和行业状况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在检测认证领域可产出较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标准有利于提升产业的质量,减小或消除对消费者的伤害事故,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机器人的研发,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财产损失。

本标准的制定不仅填补了电磁兼容发射在电动平衡车产品标准上的缺失,也完善了电磁兼容标准体系。

4.知识产权
标准中没有涉及专利和相关知识产权问题。

5.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等情况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初具规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前景,取得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本标准填补了工业机器人控制程序性能测试评估的空白,未来可以广泛应用于检测认证、政府监管和企业研发测试等方面,起到促进产品质量提升、规范产品标准设计、缩短产品开发进程的作用。

本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国产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产机器人控制器的竞争力,促进机器人工业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6.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目前,国内外还未存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程序性能评估相关技术标准。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结合行业内多名技术专家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制定中,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与国际同类标准要求相同,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7.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符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

8.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9.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实施。

10.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实施日
期等)
贯彻标准首先要求做好宣贯工作,组织宣贯会议。

并向相关企业推荐,帮助标准在企业实施应用。

起草工作组
2018年8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