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作文教学创新

浅谈作文教学创新

浅议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
山西省高平市石末中学焦文习传统作文教学“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模式极易走入五大怪圈,即训练的模式化,指导的模式化,语言的“他化”,情感的“荒漠化”,思维思想的模式化。

我想就此谈一谈我个人对作文教学的看法。

一.作文评估方式要灵活多变。

作文评估方式如今已是五花八门:传统式教师批改(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估方式);学生互批互改;以面谈代替文批;教师“下水作文”等等。

姑举三例略做剖析。

首先看学生互批互改。

我们得承认,学生改得很细致,眉批评语都不少,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他们在写作中常犯的大毛病:或对作文的中心主题模糊不清,或对作文的选材、立意、构思的艺术匠心评改不到位,并且大多数仅仅是挑挑错别字,划划优美句子而已。

学生的批改兴趣尽管很高,但缺乏对本次作文训练共性问题的认识,实际训练的收效不大,还是要有教师的讲评才起作用,很费时费力。

再看教师“下水作文”。

在各类语文教研书里均可发现此类不尽科学的提法。

我也曾尝试过一二次,也曾当众“自得”地读给学生听,并自析自评。

排除本人的写作水平有限因素之外,我发现,我的“下水作文”实际上是“作文下水”!远不如写作优秀的学生写的好!——相信有这种自知之明的语文教师也不止我一人。

那么,教师的“范文”又“范”在哪呢?!这里必须明确一个问题:评论家与作
家是两回事。

我认为,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舞台上最好的角色应该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

“眼高手低”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致命伤,但对评论家来说,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伤疤。

话说回来,即使教师的作文真正好,用自己的文章去与学生的作文“比美”,不说“倚老卖老”也算是抹杀了作文优秀学生的光芒了吧。

再有,我总觉得语文教师也够不容易了,有那么多正事要做不算,单单“多读书”这一条分内的额外要求就能把所有语文教师牢牢的泡在书海里!哪有时间来写一篇标准的范文呢?那些在课堂上与学生“同步完成”作文的教师,恐怕早忘了自己是课堂上的教学组织者,以致学生抄袭、卡壳、或干脆在玩也不闻不问。

再次,以面批代替文批。

我曾试过一次,在一学期作文训练全部结束迎接期终考试时,我曾对两个班的近50名作文“问题学生”逐一进行作文面批。

具体就是结合本学期该生的八篇作文,对他们的作文现状进行分析指导,每人5——15分钟不等,个别学生甚至要三五十分钟。

针对性的确有,但解决办法说来说去无非是些“要多读书”、“要多写随笔日记”、“要多观察生活”等语文教师的大众套话而已。

至于学生听后真正收获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是,如果每一次作文评估都这样先批改后谈话,恐怕学生都没时间来听你“刮噪”吧。

基于对以上三种(当然远不止这些)时下流行的作文评估模式的分析,我认为,作文评估不要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套路。

传统的作文评估模式:批改(个性)——讲评(共性)好就好在能发现
要表扬优秀,要分析范文(好的坏的)试问,哪有时间来“写前指导”呢?另外,传统的认为写重要,技能重要,训练重要,轻写作知识,轻讲解的观点早就过时了,只是还没有引起语文教学一线的重视而已。

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写前指导在实际操作时就应另辟课堂,独设时间。

我的写前指导思路来源于“文学函授”或“作家速成班”的启示。

道理很简单,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写比批评学生不该那样写重要、有效得多,也易于施行得多。

没有较为系统的作文写法指导,光是每次作文训练后捕风捉影地发现这个问题、那个毛病,我觉得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太难”、“没东西写”的老问题。

如果说,作文评估是做“善后工作”,那么,写前指导就是“赛前热身”是积极备战,打有准备之仗。

我的作文写前指导方略如下:
首先,是文章学的指导——写作技巧训练的说明。

尽管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抽时间读文章学专著,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主题的分条进行讲解。

多元的网络数字时代呼唤多元的文化系统,是让牛下田还是不让牛下田的故事在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同时,不也说明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技巧不能蛮干吗?写作的指导如“详略的处理”、“材料的选择”、“线索的铺设”、“思路的求新”等问题都要有具体的写作知识指导才能熟门熟路,得心应手。

说得再粗浅些,如果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观点鲜明”教师再详细地评语也等于对牛弹琴。

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好以讲义的形式印
发给学生,最好有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而不是今天一个样,下次又换成了毫不相干的主题。

此外,众所周知,学生的写作文远远不同于文学创作。

由此,如何在目前作文考试有限的时间内会写作,高质量的写作,技巧性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至少几年内还不会有大的作文考试变革吧)而这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失重之处。

其次,“作文学”的指导。

实际上,把学生写作文的学问称为“作文学”的确不为过。

因为它既有文章的共性,又有“作文”的特性(如题目、字数、中心、主题、文体等的限定)。

告诉学生作文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教会学生作文的审题方法,构思方略,行文要著远比在训练后大谈毛病强得多。

要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作文理念,即使文章学技巧平平的考生,也一样可以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

可能有人会指责这种做法有些急功近利,但问题是,究竟谁有权彻底变革当今的作文考试呢?!
最后,其它指导。

这里主要包括个别写作后进生的入门指导,个别尖子生的拔高指导,擅长不同文体学生的“分科”指导等等,不再赘述了。

总之,作文教学的写前指导不同于作文共性问题的讲述,相对于传统写作仅重技能训练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大胆创新。

只有抓住“创新求变”的思路,才能有活水涌出,才能唤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