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摘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新修订的刑法中所包含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将通过简要概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所包括的含义,进而进一步分析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先,确立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作用和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措施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刑法;人人平等;作用意义
请你们查询一下统计数据,它会告诉你们哪些阶级要进监狱、苦役劳改所和上断头台。
有一个社会,那里的人只要犯罪就会落入法网或宪兵手中,那就是穷苦阶级;还有另一个社会,那里有些人几乎犯有种种罪行,但他们却可以不受刑法的处分,或者至少不必害怕它:那就是富人阶级[1]。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学者皮埃尔·勒鲁的这段话,及其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刑法在当时的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
众所周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家的建立、法律的制定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是一个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它的公民在刑法面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那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社会的秩序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平等原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我国新修订的《刑法》中,第四条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
这就是新刑法规定的三大基本原则——包括罪行法定、罪行
相适应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适用法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包含的意义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含义应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从犯罪人方面来看,不管其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如何不同,无论其曾经做出过怎样的贡献,都应该平等地受到法律所规定的刑罚予以惩罚和量刑,绝不容许任何人有任何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其次,从受害人方面来看,无论其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如何,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都应该得到法律上的平等对待,决不允许因以上情况的不同而给与不平等地对待;
第三,分清反对特权与区别对待。
反对特权是指任何人不论其曾经的权利和地位,所做贡献与成就,只要做出了违反我国法律上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社会和人民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的行为,都应平等地追究其法律责任;区别对待是指针对行为人的行为被认定为犯罪以后法官根据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表现而予以处罚的问题。
通过不平等的形式对待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针对犯罪人个人的人身特点从制刑、量刑、行刑各个环节个别化地确定刑罚(或保安处分)借以预防犯罪[3]。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作用和意义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及其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兴盛与社
会的长治久安,具体表现在: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的强烈愿望。
俗语说,天子犯法与百姓同罪。
这句谚语传诵至今,为老少妇孺所熟知。
千百年来,无论哪朝哪代,人民大众都希望自己处在一个法制清明、社会地位平等的社会,面对民主趋势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与提倡的今天,在刑法面前的平等更是大众百姓的强烈愿望;从另一方面讲,国家的刑法只有在平等的原则与基础上,才能得到大众的推崇,否则,只能是一纸废文。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客观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下,我国的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竞争随之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难免一些人不会做出危害他人人身以及财产安全或者社会安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些官员因一时架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沦为金钱的奴隶后,对某些犯罪行为实行包庇,或采取用钱减刑的方法等等。
面对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不法行为,刑法必须给以平等的惩罚。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
建国后,我国成立的第一部部门法就是刑法,可见刑法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我国的治国战略是依法治国,把我国
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法制国家,因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以及确立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即任何人,不论其权利地位,一旦触犯法律的相关规定,都平等地追究其责任。
三、妨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因素
虽然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的强烈愿望,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的重要条件,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阻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因素。
(一)量刑范围跨度过大造成量刑的不公平影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赋予了法官在法定刑的范围内自由的裁量权,因为在量刑过程中允许法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波动,因此在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情节的罪犯做出的判决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轻一些,有的则会重一些。
这些波动范围虽然从法律层面上来讲算不上违法,但这却表现出法律上的不平等现象,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相违背。
(二)刑法赋予法官的自由裁量的权力影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刑法所规定的范围和幅度之内,在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前提下,根据相关的事实,依据自己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在审判活动中自主做出法律允许的裁决和判断的权力。
这一权力的存在,一方面给法律、法规赋予了新的生命,使法律在实行的过程中更具有人情味,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各个法官的素质不一、
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度也各不相同,在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一些法官对自由裁量权会存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曲解和误解,这就造成刑法面前不平等的现象的出现。
因此,在制定自由裁量权的时候,应该制定出符合法制精神建设的理性规定。
(三)社会地位与经济因素的不同影响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虽然,法律赋予人生而平等的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中,一些物质上的因素如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等使每个人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
我国的刑法有许多条款中有对犯罪行为处以罚款的附加刑,对于某些仅给受害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的犯罪行为,在缴纳了罚金或给与受害者经济补偿后,法院就可能给以轻判;而对因经济困难无法缴纳罚金或赔偿的话,法院的判决可能就会相对较重。
因此,社会地位与经济因素也会造成刑法面前的不平等。
四、改善的措施
(一)确立平等的立法规则,确保立法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刑法的制定关系到其在社会上的正确实行,以及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与制约作用,因此立法者在制定相关刑法时,应该做到周全、平等、合理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刑法在实施与执行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平等的原则。
只有当立法者在其立法的过程中做到合理的立法时,法律才能在平等的阶梯上迈向更高的一步,社会才能有序地前进。
(二)严格执法,反对任何形式上的特权。
要保证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必须严
格执法。
这就要求在面对同样的或者类似的犯罪情节的犯罪案件中,执法者不能够因为其是干部子弟或者自己的亲戚朋友,就对其从轻处罚或者对此进行包庇;也不能够允许以金钱赎刑罚的行为出现。
执法者必须树立严格执法的观念,实行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的原则。
(三)加强对执法者的法律知识的培养,提高执法者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执法者对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直接影响着其在执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必须重视对执法者业务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执法者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也间接地影响着其在执法中的公平和平等,其中,综合素质包括法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素质等。
因此,执法者必须重视在这两方面的学习与提高。
五、总结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新修订的刑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越来越重视法制建设的今天,执法者应认真贯彻并执行这一原则,使人人在刑法面前都得到平等地对待,让社会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得到有序的、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秉松.试论新刑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j].法律科学,1997(06):48-52.
[2]陈忠林.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刑法》第4条的法理解释[j].现代法学,2005(04):51.
[3]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北京: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