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说明: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第23课内容,适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级学段。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第八回(有些版本为第九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在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的事情。
教学背景:本课摘自古典名著《水浒传》,但学生对《水浒传》知之甚少,读过原著的更无一人,只有少数同学听过或看过《水浒传》中的一些故事,了解一些片断。
因此,在第一课时中,除介绍作者之外,还详细介绍了《水浒传》这本书,将跟本课有关的部分原著内容读给学生听,以增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提高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概括人物特点,并体会文中描写人物时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交流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受到古典名著的熏陶,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听《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多么熟悉的旋律,令人荡气回肠,一个个英雄好汉仿佛就在眼前。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水浒传》)电视剧的主题歌,《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成功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有()()()()……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
3.(出示林冲图片)今天先表一人,此人东京汴梁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官至八十万禁军教头。
人送外号“豹子头”。
此人姓甚名谁?(林冲)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林冲棒打洪教头》。
4.板书课题,读题目:林冲——棒打——洪教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5.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林冲发配途中来到了柴进庄上,偶与洪教头相遇。
洪教头逼他比武。
林冲仅用几招,就使洪教头败于自己的棒下,使他羞愧离庄。
)
[教学方法一:教学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入手,以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创设情境,再以对原著的了解提起兴趣,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一)四人一小组合作:大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分别找出林冲(用横线)和洪教头(用波浪线)言行举止的词句,一起读一读,用铅笔标一标,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1.抓住文中的词句汇报交流:
(1)林冲:
躬身施礼、起身让座、不敢不敢。
(2)洪教头
外貌描写: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动作描写:全不理睬,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语言描写:
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武师。
”
2.在这一节中,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林冲?(谦卑忍让)怎样的洪教头?(举止粗俗、傲慢狂妄、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等)。
想不想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角色的心声?那就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吧!
(二)四人一小组继续合作:自由读4—7段,你们又读出了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呢?读读你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讨论,说出你对人物的看法。
1.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来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思考:从以上洪教头哪些动作中能体会到他的特点?(脱、拿、掂量、喝、敲、冲)(傲慢狂妄、急不可待)
2. 思考:第6自然段中,比武才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有何用意?
3. 开了枷后,林冲和洪教头较量了几个回合?
林冲面对洪教头的步步紧逼,是怎么表现的?
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
他只是轻轻一扫,点到为止。
4. 最终,这场比武的结果怎么样呢?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小结:此部分写出了心胸狭窄、傲慢狂妄、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洪教头的形象和林冲武艺高强、谦卑忍让、沉着应变、心胸广阔、善于观察、机智勇敢的形象。
[教学方法二: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地方。
教学节奏要放慢。
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
但教学重点始终围绕着“林冲和洪教头各自是什么样的人”。
]
三、结合课本,练习说话
1.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2.试用一个字总结林冲。
(忍)
3. 试用一个字总结洪教头。
(傲)
[教学方法三:通过想象说话,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
四、拓展延伸,推荐书籍
1.金圣叹评“水浒所叙108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2.有人说,如同金圣叹所说,水浒108人个个了不起;也有人说,施耐庵塑造的主要人物宋江,性格矛盾重重,因此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又有人说,孙二娘卖包子居然没人管没人问,怎么会这样呢?《水浒传》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到底算不算英雄好汉?英雄好汉的
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一切都有待同学们亲自阅读原著,才会得到自已最认可的答案。
3.推荐阅读《水浒传》原著--------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水浒传》吧!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最欣赏的好汉,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方法四:用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的热情和兴趣。
] 教学总结:
1.聚焦课文,分析人物特点:教学从整体入手,提出“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两个问题,把学生的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有根有据,引导学生在寻根问底的探究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导向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2.拓展延伸,提升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位置。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智力背景,而且能促进课内学习,使学习变得轻松有效。
继续阅读《水浒传》,既是课文的延伸,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继续趣,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讲故事作准备。
3.缺点:由于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把握不够准确,造成有些教学板块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够理想,对课堂上同学们出现的情况,处理还不够完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