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片段与比较阅读题训练(含答案)(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元军元帅。
②扞(hàn):保卫。
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同“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故患有所不避.也避:(2)天祥泫然出涕涕: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答:①富贵不能淫:②威武不能屈: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答案:1、(2分)(1)通“避”,躲避。
(1分)(2)眼泪。
(1分)2、(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3、(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5、(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弘范就以宾客之........,.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礼接见....:"..我不能报效.................,.令其投降......文天祥说...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祖国..............,.文天祥..,.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弘范看了后...:"..你的国............,.弘范说............后来厓山被攻破.....,.就不再提及此事.......,.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家已经来亡.....................,.仍不失你的荣华富.....,.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也不能免除........,.作为人臣即使死了.......,.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自.己的罪过......,.另事他主呢.....?.....,.怎能苟且偷生(二)(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①故患有所不避也患避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 分)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1.答案:①祸患,灾难通“避”,躲避②赏赐傲视评分;大对一个词语得1分,共4分。
2.答案: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舍身取义廉洁自律评分:每空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评分:共3分。
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原文: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致③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⑦子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⑨其节也。
” --------选自《说苑·立节》2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3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衣服。
③致:送。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反:同“返”,返回。
⑥奚:什么,疑问词。
⑦纵:纵然。
⑧然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⑨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三)[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
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2分)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
(2分)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每词1分。
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
大意正确即可。
4.舍生取义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
”胡贼互相讨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
”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四)[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