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想象与思维-
• ①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 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 ②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 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 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 ③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 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有实验表明,这 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果树
思维活动的特点
• 间接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事
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以此为媒介,从而推 导出前因后果或内部规律特征的反映形式。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二、思维的分类
思维
直观动 作思维
抽象 思维
形象思维
分析 思维
直觉 思维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 直观动作思维:
• 一篇儿童科学童话作品里提到,主人公 在一艘飞船里吃到一种肉,它既有鸡肉 的香甜,又有鱼肉的滑腻,后来,他在 一个大鱼池里看到一条鱼,它有着鸡的 头和身子,有着鱼的尾巴……
• 请您画出这条鱼!
• 这条长着鸡的头和身子的鱼你见过吗?
二、想 象
• (一)定义:
–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 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语言的丰富,不 仅用于交流,更用于辅助想象,更有甚 者,用纯粹的语言符号来分析、归纳、 推理事物间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活动称 之为思维。
• 因想象与思维都具备概括性和间接性, 想象被纳入思维的范畴,常被称之为具 体形象性思维。
第二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 内涵
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 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辐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A>B, B>C,C>D,得出唯一结论:A>D。
依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 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 尽可能多的写出回形针的用途 (5分钟)
• 当我们回忆多年前认识的人的面孔,脑 子里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心理学对其有 一个特殊的称谓——表象。
第一节 表象与想象
• 注视其中一个脸孔5秒6钟
• 在头脑中形成面孔的表象, • 将注意集中在面孔的嘴上。 • 请回答,是白眼还是黑眼?
一、表象
• (一)表象的概念
– 内涵: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记
• 漫画、小说、图纸、说明书所引发的想象。
–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满足心理需要)
• 景物的想象——事件情景的想象 •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神笔马良的故事
–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 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气功、瑜伽、催眠)
• (四)想象的综合过程(表象加工策略)
• 记忆——表象——想象——思维
复习
• 请你画出以下图形! • 一棵树 • 一条鱼 • 一只鸡
请你告诉我
• 这是你见过的哪一棵树? • 这是你见过的哪一条鱼? • 这是你见过的哪一只鸡?
•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p228
– 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 – 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意义; – 内容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 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 例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 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 级的思维过程,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的有机结合。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 临新的问题,新的事 物和现象时,能迅速 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 维活动。这是一种直 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 动。
认知心理学对思维过程的细化
• 形成概念与规则 • 判断 • 推理 • 决策 • 问题解决
第三节 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 概念的含义
– 内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 理解:
•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 概念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 概念和词不可分的。
• 概念的种类(阅读)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 辐合思维(求同思 维、会聚思维):
•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辐射思维):求异与创
新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与年龄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 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 思维。 例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 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 规思维。
• 心理旋转与顺逆时针地转无关。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 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 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 (三)表象与思维
– 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是感知与思维之 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是二者之间的中介 反映阶段;
– 表象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促进了 概念的形成;
– 表象促进了问题解决,尤其是年幼的儿童。
对心理旋转现象的描述
• 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 成一个映像;
• 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 • 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
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 象叫做心理旋转。
心理旋转的规律
• 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 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 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
–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补充
• 概念形成的标志: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指认 • 对概念现象研究的重点:
– 概念在人脑中是如何储存的? – 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二、概念的存储方式
• (一)层次网络模型(概念的存储结构)
– 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 – 观点:
• 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 形象思维:
• 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 逻辑思维:
• 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
•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 作为支柱的思维。它 伴随着动作而进行。
• 3岁前幼儿的思维即属 于动作思维
• 原因:以动作、语言 学习为主;表象不牢 固需感知觉唤醒。
– B、创造想象
• 含义: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和新颖性, 如设计新仪器、新图案、创作新故事,解答某个 问题
• 例:
– 一个西瓜切三刀要切成七快,怎么切?
– C、幻想
•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作业
• 1、请举出一个想象案例,分析其采用了 哪些想象策略(粘合、夸张、典型化、 联想)。
幻想
积极幻想(理想)
• (五)想象的分类
– 1、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
• (1)含义: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 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如梦、幻觉。
– 2、随意想象(有意想象)
• (1)含义: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 行的想象。
•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 A、再造想象
• 含义: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形象,如听 故事、看小说、看图纸、说明书。
上学期考试分析
• 试题特点:
– 难度略大,分值可上浮10分。 – 题量略少,大部分同学在1小时内完成。
• 考试特点:
– 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较高;(选择、判断) – 知识表述的准确性较差;(名词解释) – 学习的认真、积极有待提高。(填空、问答) – 知识的敏感性有待提高。(实例分析)
第七章 想象与思维
–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
• 特征
–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联想) – 是对经验的改组 – 补充:创造性
思维活动的特点
概括性: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 性,反映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
枣树 苹果树 梨树 桃树
均有根、茎、叶、果
录),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二)表象的特征
– 直观性
• 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与知觉不同,它只是 知觉的概略再现。
• 遗觉象研究:给儿童呈现复杂的图象后,儿童能 根据当时产生的表象准确地描述图片中的细节, 就好像图片仍在眼前一样。
– 概括性
• 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 却不限于某个原型,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 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 轮廓而不是细节。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的思维活动。
例如,布置教室 形象思维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所必备的条件。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
例如,学生学习各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要 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
• (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 但它以记忆表象为基础,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也称想象 表象。
• (三)想象的功能
–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 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如泥塑、 绘画、解决问题)
•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 1、粘合:鸡鱼、孙悟空、猪八戒) – 2、夸张 :巨人、拇指姑娘、千手观音 – 3、典型化 :魔鬼、仙女、白雪公主、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