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字典辞书 古代汉语

字典辞书 古代汉语

工具书【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重点难点】工具书的编排体例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工具书的体例(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所谓部首检字法就是按字形结构 (同部类的字) 排列。

部首是指每分部的名称。

部首的位置因类因字而异:有在上的,如花、草等字(艹部),有在下的,如盂、盅等字(皿部),或在左,如保、俗等字(人部),或在右,如到、利等字(刀部),也可在内,如叵(口部)、舆(车部),赢(贝部),也可在外,如闲(门部)、病(部)、广(部);又有些字很难一下子就能辨别部首,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可以找到,如归(止部),肃(聿部)等字是。

当查某一部的字时,首先除去部首笔画,再按剩下偏旁的笔画来查,便会得到那个字了。

由于很多字难于辨别部首,所以用部首检字的字典通常与笔画检字法结合来用。

如果遇到难以查出部首的字,可以在难检字表中查得书中的页码。

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540部《康熙字典》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每字按笔画的多少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这就是笔画检字法。

如属复音词,则按头一个字笔画的多少排列;同前缀的复音词的复音部分也按照笔画的多寡编排。

翻查这类字典时只须数数有多少笔画,然后在检字表中,从同一画数的一组字当中去找,就可以知道在书中那一页了。

使用这种检字方法,有时也会遇到困难:有些字很难断定画数,如“匹”字之“∟”算一画,容易令人以为两画;所以“直”字属八画,不是九画。

但“此”字是六画,不是五画。

有时候因为书写的习惯,往往有些字可能比字典里的字多一画,或者少一画:如“准”字(十三画) 俗作“”(十二画)。

如果遇到有些字在某一笔画中找不到时,可以增减一画再查。

这种检字法通常与部首检字法配合一起用,很少字典独立用这种方法来检字的。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如:《佩文韵府》、《经籍籑诂》(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国语词典》、《词诠》(注音字母)《新华字典》(汉语拼音方案)按音序编排的字典主要有两种:一种用注音字母,另一种用汉语拼音字母。

先说按注音字母编次的字典。

这种字典是按照1918年颁行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ㄉ、ㄊ、ㄎ、ㄌ、的次序排列的,有类于英文字典的型式:如“爸” (ㄅㄚ`)在ㄅ部,“妈” (ㄇㄚ) 在ㄇ部,一查ㄅ、ㄇ这两部就可以找到这两个字。

汉语拼音字典则是按照中国国务院1958年颁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字母次序编排。

如“爸”的拼音是ba`,妈是,“爸”在b 部,“妈”在m部。

这两种编排方式都分别顺同音字的阴平、阳平、上、去、轻声的次序排列:如“妈”是阴平声;“麻”、阳平声;“马”上声;“骂”,去声;“吗”,轻声;所以它们的次序是“妈”、“麻”、“马”、“骂”、“吗”。

如果熟习字母而又懂得所查字的读音,就直接可以在字典正文里翻到该字,不必借助于其它索引了。

4.号码法:按照四角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

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号码,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号码,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号码,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号码,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口诀:“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

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

〈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

〈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

如“非”作1111。

〈4〉交叉之笔取上下不取左右。

如“中”作5000。

〈5〉“问”、“因”等字上面两角取外,下面两角取里。

如“因”作6043。

〈6〉上盖下托之体取最高和最低之笔,如“宗”作3090,“石”作1060。

〈7〉同号字太多,取右下角上方最近之笔作第五角,即附角号码,如“唐”作00267。

四角号码检字法查字很方便,可以不管读音和部首,而且按照号码可以直接在正文中查检,但是这种检字法规则复杂,变形笔画多,掌握这种检字法本身就很不容易。

彰(0242)页(1080)佼(2024)伟(2425)科(2490)禅(3625)赦(4824)扪(5702)吻(6702)咫(7680)颔(8168)籍(8896)火(9080)爱(2040)(二)注音方式: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形不能表达读音;虽然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是找到了字的声符也未必能给我们读出今音今调来。

1.读若: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格式是“甲读若乙”。

例如《说文解字》常用“从某、某声”,或者“读若某”来注音。

但读若并不等于这个音;后人改用直音来音字。

《说文》:“哙,或读若快”。

2.直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格式是“甲音乙”。

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

”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

”再如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拾,音十。

”但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没有同音字,有时候同音字都是生僻的,注了等于不注。

还有一种跟直音很相近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如《康熙字典》音“刀”字为“到平声”。

3.譬况: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如字是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格式是“甲读近乙”,再加以发音描写。

例如《吕氏春秋·慎行》:“相与私哄。

”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高注用的注音方法就是譬况。

4.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练,郎甸切”就是取“郎”字的声母“l”与“甸”字是韵母和声调“iàn”合成“练”字的读音“liàn”。

在相切的两个字中,取声母的字叫做反切上字,取韵母和声调的叫做反切下字。

但是由于古今汉语语音的变化,大部分古注中的反切拼出来的音和今天的不同,还有的用现在的读音无法拼切。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

乌:哀都切烟:乌前切桓:胡官切香:许良切公:古红切(宋代以前平声不分阴阳)团:度官切5.注音字母注音:注音字母在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计字母40个,其中作辅音的有24个,作韵母的16个,辅音中有几个只作注方音之用,实用只37个,而以标音符号 (ˊ) 、(ˇ)、 (ˋ)、 (?)分别表示阳平、上、去、轻声,阴平声无标号。

按照汉字的26个注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

这种注音法是解放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这种注音法的缺点是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6.拼音字母注音:“汉语拼音字母”是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

方案采用的26个拉丁字母,规定顺序和名称,在声母表和韵母表里规定拼法;此外另有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的定式。

(三)释义方式:1.直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1)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

例如《释名·释地》:“高平曰陆。

”《方言》:“崽者,子也。

”《说文》:“诰,告也。

”;“诏,告也。

”。

(2)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入,内也。

”;“内,入也。

”。

(3)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尔雅》:“速,征也。

”;“征,召也。

”。

2.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例如《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

”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就是描述比况。

又例如《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也是描述比况。

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例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

”《毛传》:“规,正圆之器也。

”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它们就是属于义训中的标明义界。

4.比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5.举例:举其一。

以见其他。

6.由反知正: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说文》:“暂,不久也。

”7.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例如《说文》:“宽,屋宽大也”。

又例如《毛传》:“收,拘收也。

”8.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

常用工具书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

(一)《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语言文字学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