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

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

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

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

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

世界史方面4道。

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

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

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2)、原创性强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

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

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

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

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

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

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

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

此题考查的是极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解读文本,就不能正确作答。

再则,历史时序性不强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迷惑。

再比如选择题第31题,“萧县”考查题。

此题通过萧县的区划沿革,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经济状况,具有相当强的思维力度。

4)、具有相当强的开放度新课标全国卷的又一大特点是其时代性强、开放度高。

此次历史命卷体现出非常突出的时代性,不回避社会热点,敢于创新,体现出相当强的开放性。

问题切入明确,难度不大,学生做起来较觉上手,但想得高分亦非易事。

当然,正由于其原创性强的特点,加之缺乏试水的检验过程,在试卷的命制方面明显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试卷命制的逻辑性方面严谨性不足。

有些题目应该有明显的瑕疵。

过于贴近时代,追踪社会热点,历史学科性相应淡化。

2、基于数据的成绩分析本次质量检测,全市历史最高分83分,平均分为51.25%,及格率为24.91%,难度系数为0.51。

难度系数总体控制尚可,但是及格率过低,与平均分似乎不相符,反映出考生总体历史学习状况不太理想。

具体说来,选择题第26、28、30、32、33、35题难度系数较小,正答率较高。

非选择题第40、41题总体难度均不大。

第40题第1、2问在问题设计上有一定梯度,增加了区分度。

第45题难度相对较大,考生失分较为严重,反映了考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方面以及对材料的解读及其比较、归纳和解释的能力方面尚有待相当提高。

二、对于历史试题的逐项观感1、选择题部分第24题儒学考查题。

本题意在体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主题。

本题要求选出对儒家思想理解错误的一项。

参考答案为C。

这是没有疑问的。

问题在于选项A。

文本呈现:“‘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指: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了变老了”。

按照命题者的意思,此句的理解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文本的表述真的正确么?语出《论语·宪问》: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原壤据说是孔子的老朋友,对孔子不很礼貌,孔子对他也不客气,但因熟悉,故开玩笑。

其意: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

孔子说,“小时侯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

”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同样也可上网查询。

命制者的解释本身似成问题。

第25“筒车”题。

D。

此题依据文本信息判断辨识其为何种生产(灌溉)工具,具有一定思维度。

第26“科举”题。

B。

此题旨在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认知科举制度局限性,难度不大。

第27“钱塘江潮信”题。

此题通过文学作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难度不大,根据题意即可加以判断。

C。

第28“洋务运动”题。

B。

近代中国认识、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蹒跚起步、不断深入的过程。

根据题意,选择B是没有错的。

但是,在洋务运动过程中,不但经历了由“自强”到“求富”的认识深入,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因此D项“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似亦符合。

此题值得商榷。

第29“国旗”题。

C。

此题把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三面国旗:中华民国国旗、中华帝国国旗、伪满洲国国旗放在一起,以此为切入命题,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

表面上看,三面国旗都由红、黑、蓝等五色条杠组成,据此命题者得出其中的暗含的寓意:表明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其他选项显然其表述是不对的。

值得商榷的是:中华民国五色旗表现了“五族共和”的理念,但中华帝国和伪满洲国旗虽采用了五色条杠,其形式上真包含有如此信息么?实际上,中华帝国国旗其设计反映的是五族拥立袁世凯称帝的理念,伪满洲国旗体现的是在日本统治下“五族协和”的理念,并不是民主共和。

因此,尽管形式上采用了五色的设计,但不能揭示出C项。

第30题“长沙会战”题。

C。

此题难度不大,考生稍加判断即可。

第31题“萧县印刷”题。

A。

此题从“棉布购买证”的加盖印刷入手,考查由于萧县的行政区划沿革变化而带来的棉布购买证的使用期限问题,由此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及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具有相当思维难度。

问题在于,萧县由江苏省而变为安徽省这样细碎的知识,基本是不为人知的,更遑论考生。

而题干中并未有明显的揭示信息。

由此给考生带来极大的认知盲区、思维障区和判断误区。

考生根据一般常识得不出A项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题似有为难考生之处,因此能否形成有效的思维考查颇值得商榷。

第32“原始积累”题。

D。

该阶段不存在贩卖华工问题,D项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问题是:“屠杀原住民”这一殖民罪恶,属于“掠夺方式”么?第33题“法国共和政体”题。

D。

无争议。

第34题“煤气信号灯”题。

D。

此题应该无甚难度。

但由于是在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的,因此就给学生一个误导的思维信号:有没有政治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排除干扰、进而提炼有效信息进行辨别、判断的思维能力。

第35题“撒切尔夫人”题。

A。

此题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新变化”一目的理解和掌握。

凯恩斯主义在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弊端及其暴露,因而带来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新一轮的私有化浪潮、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等措施来应对,是为新自由主义。

课本中虽然没有“新自由主义”的表述,但考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

其中C项是较强的干扰项。

考生应理解:英国政府的举措正是减少政府干预,而不是凸显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2、非选择题第40“人口题”。

该题从人口现象着手,考查了自宋代至今的人口现象及人口政策,涉及到经济变迁、社会观念、时代沿革、社会变化等方面内容,跨度虽大,而问题切入点具体细致,既有宏观的视野考量,又有具体的知识抓手,既和当今的社会热点相呼应,又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结合历史时代分析、把握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设计平实中略显思维张力,不失为一道成功的命题。

第41“南海”题。

此题紧扣现实热点问题,反映了史学关注现实的社会功能。

此题难度不大。

但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感,与历史的结合度上并不是很强。

在历史思维的问题设计方面亦难有较大作为。

第45题必做题是一道文化大题。

也许是由于此次命卷是基于三册历史必修课程的考查设计,所以没有采取“四选一”的命制方式。

此题力图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命制思路和选材方面颇见考虑,但在问题设计方面似乎有所商榷。

主要表现为问题(1)的设计。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原因。

此问题设计把重心放在“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原因”方面。

在“不同效果”方面,所给的参考答案提示为:西方的思想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转型,中国的思想解放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本身的确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但是西方思想解放本身直接改变社会性质了么?思想解放本来就是为改变社会性质的政治革命铺路的。

也许命题者是从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出发的:材料中有这样的话:“辛亥革命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

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不能完成推翻封建制度、摧毁封建残余的历史使命,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但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弊端。

”可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完成历史使命;新文化运动有其弊端。

而题目设问的是:“比较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并没有指出哪一阶级。

命题者意指资产阶级。

而辛亥革命又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确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但中国无产阶级呢?可以说,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社会转型,只不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在西方冲击下的催生产物,对西方有一个逐步认识和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

它首要呈现的主题是救亡。

由于其催生、移植的特点,及主要使命的不同,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改造要艰难和缓慢的多。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初期不少领导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或主将,或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例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等。

无数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爱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最终推动中国革命的改天换地,成立了新中国,并进入社会主义。

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境,决定了中国的革命首先是完成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一历史任务。

严格来说,直到今天,社会的转型的任务还没有真正完成。

而中国又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此题如果从东西方思想解放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方面选材和命制似乎要好些。

再则,基于思想解放和理论建树的组合,应该有一个中心,即问题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立意。

三则材料应该体现出内在的关联,进而能够得出一种理性认识为好。

也许命制者是有明确命题意图的,即东西方不同时期思想、理论所放射出的现实效应。

但是前两则材料呈现的是“思想解放”,第三则材料呈现的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革命理论和建设探索,与前面两则材料是两张皮,而本题开头又没有话题引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