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应变测试概况 (1)第2章应变测试的原理 (2)2.1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2)2.2 电阻应变片的构造 (8)2.3 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9)第3章主要设备及配套器材 (10)3.1 电阻应变片 (10)3.2 电阻应变仪 (16)3.3 应变测试系统 (16)第4章应变测试的工艺要点 (17)4.1 应变片的选型 (17)4.2 选择粘贴应变片用胶黏剂 (18)4.3 应变片的粘贴 (19)第5章应变测试的应用 (21)5.1 运动构件的应变测量 (21)5.2 高(低)温条件下应变测量 (25)第6章应变测试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7)参考文献 (29)第1章应变测试概况应变测试是当各种机械或者结构物有外力作用时,通过它来获得各部分发生的应变大小、应力状态和最大应力所在位置和大小,以此判断各部件的尺寸、形状和使用的材料是否合适,从而达到安全、价廉和经济的设计。
另外,应变测试可以估计断裂负荷,并能进行断裂预测而不需要损坏部件材料,因此它是无损检测的一个重要领域。
电阻应变测量方法是实验应力分析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是用应变敏感元件——电阻应变片测量构件的表面应变,再根据应变—应力关系得到构件表面的应力状态,从而对构件进行应力分析。
电阻应变片(简称应变片)测量应变的大致过程如下:将应变片粘贴或安装在被测构件表面,然后接入测量电路(电桥或电位计式线路),随着构件受力变形,应变片的敏感栅也随之变形,致使其电阻值发生变化,此电阻值的变化与构件表面应变成比例,测量电路输出应变片电阻变化产生的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由指示仪表或记录仪器指示或记录。
这是一种将机械应变量转换成电量的方法,其转换过程如图1-1所示。
测量电路的输出信号经放大、模数转换后可直接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图1-1 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变的第2章应变测试的原理2.1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2.1.1 应力的种类应力是在施加的外力的影响下物体内部产生的力。
如图2-1所示,在柱体的上面向其施加外力P 的时候,物体为了保持原形在内部产生抵抗外力的力--内力。
内力被物体(这里是柱体)的截面积所除后得到的值(单位截面积上的内力)即是“应力”(单位为Pa(帕斯卡)或N/m2)。
如圆柱横断面积为A(m2),所受外力为P(N 牛顿),由外力=内力可得,应力的大小。
图2-1外力(负荷)与内力的关系如图2-2 (a)所示,当内力F在某一截面上作用时,可以考虑把它分成与截面垂直的分力Fn 和沿着截面方向的分力Fr。
假设这些力在截面上都是均匀分布的话,则“单位截面积的力”就是应力,如图2-2 (b)所示。
它可以分为同截面垂直的正应力(σ)和沿着截面的切应力(τ)。
假如设截面积为A,则正应力可由下式表示:=F cosθ/A(MPa)(2-1)σ=FnA切应力为=F sinθ/A(MPa)(2-2)τ=FrA图2-2内力与应力的关系截面上的各种应力状态如图2-3所示。
图2-3 应力的种类与正负(a)拉伸,正应力为正值(b)压缩,正应力为负值(c)切应力为正值(d)切应力为负值把图2-3 (a)中的正应力称为拉应力,以正值来表示。
把图2-3 (b)中的正应力称为压应力,以负值来表示。
图2-3 (c)中的切应力是顺时针方向作用的,作为正值;图2-3 (d)中的切应力是逆时针方向作用的,作为负值。
这种确定正负的方法是同梁的切应力相符合的,有的资料采用的正负值与这里正好相反。
2.1.2 应变被拉伸的时候会产生伸长变形Δl,试件的长度则变为l′。
这里,由伸长量Δl 和原长l的比所表示的伸长率(或压缩率)就叫做“应变”,记为ε。
应变表示的是伸长率(或压缩率)Δl/l,是量纲为一的,1x10-6的应变称为微应变。
(1)纵向应变图2-4应变的种类如图2-4 (a)所示,把拉应力σ作用在圆柱物体上,当原来的长度延伸了Δl而成为l′时,其拉应变ε可从下式得出:(2-3)其数值为正值,当受压应力时,则物体收缩,Δl就变成负值,压应变也成为负值。
拉伸应变和压缩应变都叫做纵向应变。
(2)横向应变在应力作用的方向上产生纵向应变时,同时在与它垂直的方向上产生横向应变ε′。
从图2-4(a)上可以看出,若直径从d变为d′时,横向应变由下式表示:(2-4)这个横向应変与纵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叫做泊松比,通常以υ或者µ来表示,即(2-5)低碳钢的泊松比约为0.3。
如图2-4 (b)所示,当受切应力τ作用时,长度l的顶部向横向偏移λ,如果设最初的直角∠ABC改变了角γ'成为∠ABC′则切应变λ/l可由下式(2-6)表示:图2-4 应变的种类(2-6)2.1.3应力应变曲线做材料的强度试验时,材料要制成如图2-5所示的试样。
将拉伸试验时所加的负荷除以试样的截面积,即应力λ作为纵坐标;把标距伸长量除以标距的原长度,即应变ε作横坐标,这样得出的曲线称为应力-应变曲线。
(a)拉伸前(b)拉伸后图2-5 拉伸式样图2-6所示是广泛用来制作结构件的低碳钢(低碳钢)的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可将其分为OA、B′C、CD、和DE四个阶段。
图2-6 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1)弹性阶段(OA段)在OA阶段内,材料的变形是弹性的。
当应力σ小于A点的应力时,如果卸去外力,使应力逐渐减少到零,此时相应的应变ε也随之完全消失。
材料受外力后变形,卸去外力后变形完全消失的性质称为弹性。
因此OA阶段称为弹性阶段,相应于A点的应力称为弹性极限。
在此阶段内,除靠近A点的极小一段A′A外,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是沿直线OA′变化的,这时应力与应变之间呈正比关系,即遵循虎克定律:σ=Eε(其中弹性模量E是比例常数)对应于A′点的应力称为比例极限,以σp表示。
由于比例极限与弹性极限非常靠近,试验中很难加以区别,所以实际应用中常将两者视为相等。
如再继续增加应力,则即使去掉负荷,试样也不能完全复原而仍然残留一部分应变,这个应变就称为永久应变或残余应变。
(2)屈服阶段(B′C段)当应力到达B′点的相应值时,应力不再增加,仅有些微小的波动;而应变却在应力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急剧地增长,材料暂时失去了抵抗变形的能力。
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C点。
如果试样经过抛光,这时可以看到试样表面有许多与试样轴约成45度角的条纹,称为滑移线。
这种应力几乎不变,应变却不断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塑形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现象,B′C阶段称为屈服阶段。
相应于B′点的应力值称为上屈服点;在应力波动中,首次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对应于曲线中的B点)称下屈服点。
由于上屈服点之值受试验时一些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如下屈服点稳定,故规定下屈服点作为材料的屈服点(或称屈服极限),以σs表示。
(3)强化阶段(CD段)经过屈服阶段以后,从C点开始曲线又逐渐上升。
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要使它继续变形,必须增加应力,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强化。
从C点至D 点称为强化阶段。
(4)局部变形阶段(DE段)在应力到达D点的相应值之前,沿试样的长度,变形是均匀的。
当应力到达D点的相应值后,试样的变形开始集中于某一小段的范围内,横截面面积出现局部迅速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颈缩现象。
由于局部的截面收缩,使试样继续变形所需的拉力逐渐减小,所以,由原截面面积(不是颈缩处的截面面积)除以拉力F 而计算出的名义应力σ也渐渐下降,因而曲线过D点后向下弯曲。
因为应力等于负荷除以试样原截面积,所以所得的这种应力被称为公称应力。
如果随着截面的缩小,用缩小的截面积去除负荷,所得的数值作为实际应力,则可得到实际应力-应变曲线。
当截面急剧地收缩到原截面的一半左右时,最后就在E点断裂。
由D 点到E点这个阶段,称为局部变形阶段。
相应于D点的应力称为抗拉强度(或强度极限),以σb表示。
低碳钢以外各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7所示。
它们都不出现像低碳钢那样的屈服点。
对这些材料,一般把产生0.2%永久应変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以σ0.2表示。
通常在材料的应变测定中,所用的应力都是在低于比例极限的范围内,在此条件下应力与应变呈正比关系。
(a)高碳钢和合金钢(b)铸铁(c)铜和黄铜图2-7 各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因此如果测得了应变ε,则应力σ 即可由下式表示:σ=Eε(2-7)式中,比例常数E称为纵向弹性模量(杨氏模量)。
低碳钢纵向弹性模量 E 的数值为2.1×105MPa,铝是0.72×l05MPa。
2.2 电阻应变片的构造不同用途的电阻应变片,其构造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由敏感栅、引线、基底、盖层和粘结剂组成,其构造简图如图2-8所示。
盖层引线敏感栅基底粘结剂图2-8电阻应变片的构造敏感栅:是应变片中将应变量转换成电量的敏感部分,是用金属或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单丝或栅状体。
敏感栅的形状与尺寸直接影响应变片的性能。
敏感栅如图2-9所示,其纵向中心线称为纵向轴线,也是应变片的轴线。
敏感栅的尺寸用栅长L和栅宽B来表示。
栅长指敏感栅在其纵轴方向的长度,对于带有圆弧端的敏感栅,该长度为两端圆弧内侧之间的距离,对于两端直线的敏感栅,则为两直线内侧的距离;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敏感栅外侧之间的距离为栅宽。
栅长与栅宽代表应变片的标称尺寸。
一般应变片栅长在0.2毫米至100毫米之间。
图2-9 应变片敏感栅尺寸引线:用以从敏感栅引出电信号的镀银线状或镀银带状导线,一般直径在0.15~0.3毫米之间。
基底:用以保持敏感栅、引线的几何形状和相对位置的部分,基底尺寸通常代表应变片的外形尺寸。
粘结剂:用以将敏感栅固定在基底上,或者将应变片粘结在被测构件上,具有一定的电绝缘性能。
盖层:用来保护敏感栅而覆盖在敏感栅上的绝缘层。
2.3 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将应变片贴在被测定物上,使其随着被测定物的应变一起伸缩,这样里面的金属箔材就随着应变伸长或缩短。
很多金属在机械性地伸长或缩短时其电阻会随之变化。
应变片就是应用这个原理,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而对应变进行测定。
一般应变片的敏感栅使用的是铜铬合金,其电阻变化率为常数,与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如式(2-8)所示;ΔR /R= K×ε (2-8) R:应变片的原电阻值ΩΔR:伸长或压缩所引起的电阻变ΩK:比例常数(应变片常数)ε:应变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比例常数K。
铜铬合金的K 值约为2。
这样,应变的测量就通过应变片转换为对电阻变化的测量。
但是由于应变是相当微小的变化,所以产生的电阻变化也是极其微小的。
例如我们来计算1000×10−6的应变产生的电阻的变化。
应变片的电阻值一般来说是120 欧姆,即ΔR /120=2×1000×10-6ΔR =120×2×1000×10−6 = 0.24Ω电阻变化率为ΔR/ R=0.24/120=0.002→0.2%要精确地测量这么微小的电阻变化是非常困难的,一般的电阻计无法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