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跨文化管理课程作业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2013年 5 月 14日学院 专 业 班 级姓名学号授课教师 题 目 对成长在改革开放和文革时期的两代人之 间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及工作价值观的差异分析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作业,是本人在参考课本①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后果有本人承担。
如老师发现本文存在抄袭或剽窃现象,可对本人予以挂科处分。
作者签名:日期:2013 年 5 月 17 日目录第一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1.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定义............................... - 1 -1.2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 - 1 - 第二章受访人资料.................................... - 2 -第三章差异分析.................................... - 2 -3.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 2 -3.1.1 对自我定义的差异...................................... - 2 -3.1.2 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差异................. - 4 -3.1.3 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差异... - 5 -3.1.4 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差异........... - 6 -3.2 工作价值观的差异........................................ - 7 -3.2.1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的偏好差异....................... - 7 -3.2.2 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差异............................. - 8 -第四章总结与评估.................................. - 8 -4.1 总结.................................................... - 8 -4.2 评估.................................................... - 9 -参考文献............................................ - 10 -第一章相关概念的界定1.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定义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的重要性。
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
个体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体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
个体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
个体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②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
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
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为完成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在道德上的一种必然要求,它是无产阶级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现。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进行生产斗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
1.2工作价值观的定义首先引出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事实上,每个人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看法,或有自己的信仰体系,这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价值观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个人的成长背景、学习方式及民族文化传统等。
正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的性格类型、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模式也各不相同。
另外,价值观还在人们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或职业的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工作价值观”。
这是至人们衡量社会上②/p-31279187437.html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③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
第二章受访人资料以下是接受本人采访的人的信息第三章差异分析3.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3.1.1 对自我定义的差异为了衡量出这两代人在对自我定义方面的差异,笔者采用了课本上的一道小测试来测试接受我访问的人。
笔者让他们以“我是”开头说20句话。
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说够20个,最多也就说了18句话。
这些人的答案分别如下:③/view/4daf77e9998fcc22bcd10d95.html改革开放时期:吕子浩:①我是最棒的②我是都一无二的③我是最好的④我是那么独特⑤我是有思想的⑥我是有主见的⑦我就是我⑧我是21世纪奋斗的年轻人⑨我是永不服输的⑩我是打不倒的小强社会性答案比例:0王帅:好人农民的儿子热爱集体的学生王帅任泽生的同学认真的好学生热爱运动的人幽默的人积极乐观的朋友的依靠热爱劳动的责任感较强的孝敬父母的乐于助人的有目标的怀旧的重情义的社会性答案比例:41.2%黄亚昆:大学生任泽生的兄弟团员在长春中国人男人无聊的空虚的寂寞的快乐的一个小人物内向的单身的好孩子健康的近视的社会性答案比例:43.75%吴玉洁:吴玉洁学生热爱集体的学生部长独立的人预备党员90后热爱党的人爱国的人乐于助人的人活泼开朗的人中国人远大理想过不了6级的人不爱干净的人爱吃肉的人社会性答案比例:47.1%文革时期:任明德:男人安徽人非党员老百姓农民父亲儿子高中生四五十岁的人人缘好的人不会说谎话的人农民工诚信的人不爱开玩笑的人没有多少业余爱好的人怕冷的人内向的人胆小的人社会性答案比例:57.9%徐水荣:男人顶天立地的男人中国人上海人工人丈夫父亲社会性答案比例:100%从以上采访结果来看,我们这两代人的社会性答案都是在35% 以上,所以从总体上说,这两代人都有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这也印证了中国文化是一个集体主义较强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自然会有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
然而,如果在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成长在改革开放和文革时期的两代人对于自我的定义也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的社会性答案(已用黑体字标出)比例都没有超过50%,而成长在文革时期的人的“社会性答案”明显高于这个数字。
这也就充分说明文革时期长大的人对于集体的依赖程度远远要大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
这也印证了90后是追求自我与个性的一代的社会现象。
而成长在文革时期则强调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因为集体能够给他们一定的归属感。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代人对于自我的定义比较狭隘,较少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成长在文革时期的一代人对于自我的定义比较宽泛,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核对集体的依赖。
3.1.2 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差异对于这一维度的测量,笔者分别为这两代人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境,通过对这两种情景下的两代人所做出的选择,来考察他们在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冲突时跟倾向于哪一方。
这两种情景分别如下:改革开放:假设你们班和另外一个班约好这周某打篮球比赛,你是参赛者之一。
但你女/男朋友突然打电话给你让你周末陪她去逛街。
这种情况下你是回去打比赛还是陪女朋友逛街?文革:假设你老婆突然发高烧,需要有人照顾,而此时却只有你夫妻二人在家,你本来打算在家里照顾她,但公司突然打电话通知你回公司开会。
这时候你回去开会,还是在家里照顾老婆?虽然这两种情景表面上不一样,但蕴藏在背后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做出那种选择?对于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而言,他们的答案都是这样的:“先和女/男朋友商量,尽量把逛街的时间改到下周,如果女/男朋友同意就去打篮球,如果不同意就只好去陪女/男朋友逛街了!”而对于成长在文革时期的人,他们对于第二种情境的答案都是“去开会”。
因为他们认为发烧只是小病,对方照顾应该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况且工作更重要,如果工作不好就更加照顾不好自己的老婆。
从以上的这两代人分别对于这两种情景的答案可以看出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冲突时他们都有保护集体利益的倾向。
不同的是前者在二者必选其一的情况下,会以个体利益为先;而后者则不然,他们往往会认为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满足才会有个体的利益,所以应以集体利益为先。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两代人对于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而言,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代人更注重个体利益,而成长在文革时期的一代人更加注重群体利益。
3.1.3 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差异为衡量两代人对于这一维度的差异,笔者分别设定了以下两种情境:改革开放:假如你是一个很讨厌在老师面前“作秀”的人,但你的老师却又偏偏喜欢这样的学生。
每当期末总评的时候,这些人总能够享受到老师的“优惠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和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同流合污”,还是坚守自我?文革:假如你是一个很讨厌溜须拍马的人,最近你刚刚加盟一个新公司,没去天,就发现那个公司的人都精通此道,而且那些马屁精都被大家都已赞赏的眼光。
你是会和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同流合污”,还是坚守自我?或是离开公司?[1]在接受我采访的4个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同学当中,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坚守自我;而4个成长在文革时期的人当中只有我爸爸任明德会选择坚守自我,剩下人都选择“同流合污”。
其中的一个宿管徐水荣告诉我,这就是一种“规则”,你不遵守也得遵守!除非你离开公司。
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跟着大家的脚步走是绝对没错的。
宿管还告诫我不要搞“特殊主义”,不要做“出头鸟”,这样的人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我觉得这个测试很好的反映了这两代人对于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差异。
从这个小测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个人态度对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行为决定作用较强,而对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决定他们的个体行为的往往是一些“潜规则”,也就是我们研究的“社会规范”。
这也说明了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的从众行为比我们这一代强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