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的研究
3.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
Ebbinghaus在 “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中将记忆分为三类: 第一种,随意提取,有意识; 第二种,不随意提取,有意识; 第三种,不随意提取,无意识。 无意识记忆可以通过节省法得到测量
被试能在无意识条件下学到各种规则(Thorndike) 阈下呈现图片的特征在想象或梦中(Poetzl,1917) 内隐记忆在技能、条件反射形成中有作用(Clark Hull)
Korsakoff综合症 “我们认识到一系列无法被有意识提取的记忆 痕迹,虽说只是存在于无意识中,但它们以一 种既非积极又非消极的方式作用,并对遗忘症 患者的思想、决策无意识、间接的影响 ” (Korsakoff,1889) Schneider(1912)发现遗忘症患者学习图形之 后,对残图鉴别的成绩明显提高,而患者对这 些图形并无有意识记忆。 Janet和Freud关于精神病患者的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回顾
1.早期的哲学研究
The passion of the soul (Descaries,1649) Leibnitz强调无意识知觉对行为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habit on the faculty of thinking(Biran, 1804)
2.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临床系统的实 验观察
对一个事件的成功提取将会促进将来对它的回忆, 也促进了进一步的编码与贮存。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相加因素法。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如果是平行扫描,结果如左图;如果是系列扫 描,结构如右图。 实验实际结果(中图)证实短时记忆提取是系 列扫描方式。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2)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左图
中图
右图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3)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
Sternberg认为短时记忆提取是从头至尾的扫 描。 所谓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是指将测试项目与记 忆集中的所有项目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它 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5.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以被试为自 变量(遗忘症患者,正常人),让被试学习一 些单词后采用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 词干补笔四种测验。结果如下表:
遗忘症患者对信息的保持 任务 组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55 0.44 有意识记忆 自由回忆 再认 0.75 0.45 0.45 0.47 无意识记忆 模糊字辨认 词干补笔 0.69 0.58
健忘症患者不会遗忘的信息 自由回忆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37 0.15 线索回忆 0.69 0.58 词干补笔 0.49 0.57
一般认为,不能从单一分离推论出两个 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单一的心理过程 完全可以解释单一分离的实验结果:某 一心理过程只对测验A敏感,而对B完全 不敏感。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三、几个经典的实验研究
1.Warrington和Weiscrantz (1970) 发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以及健忘症患者也能保持词 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 出来。 2.P. Graf (1984)
健忘症患者不会遗忘的信息 自由回忆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37 0.15 线索回忆 0.69 0.58 词干补笔 0.49 0.57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6)
四、双通模型
双通模型把扫描或搜索和直通都包括进来。 Atkinson和Joula认为,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提取既 包含扫描方式,也存在在直通方式,简言之就是两头 直通,中间扫描。
第三节 内隐记忆的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 二、有关概念的介绍 三、几个经典的内隐记忆的实验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六、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 七、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4)
二、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 心理学家对Sternberg的看法提出了不同 的意见,也出现一些新的实验结果。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5)
三、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认为人可以直接通往索要提取的项目 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支持实验:
1、Theios等(1970):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 常见词。 2、 Baddeley和Ecob(1973):如果识记项目表 中有重复出现的项目,即同一项目几次出现, 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指的是,实验中变量 V1影响A任务,但不影响B任务;实验变 量V2影响B任务但不影响A任务。例如:
Craik采用的实验任务
加工深度 听觉(浅层) 视觉(浅层) 2 syllables? Contains E?
目标词 意义(深层) Found in China pagoda
补笔 _ag_da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3.Tulving (1982)
0.6 0.5 0.4 0.3 0.2 0.1 0 1小时 保持间隔 7天
反应概率
再认 补笔
经典实验
4.Jacoby (1983)
ý Ö Ê È µ Ñ é Ì õ ¼ þ Ï Â Ô Ù È Ï º Í Ö ª ¾ õ æ ±È Ï µ Ä ¸ Å Â Ê µ Ñ Ê é Ì õ ¼ þ Þ É Î Ï Ï Â ¹ Ø Ï µ â Ñ ² é À à Ð Í Ô Ï Ù È Ö ¾ ª õ ± æ Ï È ¡ ¡ Á Á ¡ Á °À ¡ ä µ Ä ¡ ± 0.56 0.82 Ð É Ó Ï Ï Â ¹ Ø Ï µ È Ä µ °À ¡ ä µ Ä ± ¡ 0.72 0.76 ë ³ Ï ö È µ Ä ¿ £ £ ¿ £ ¿ 0.78 0.67
项目类型 变位字 视觉呈现词 新词 听觉呈现词
测试类型 包含测验 排除测验 .80 .29 .48 .37 .18 .22 .69 .67
加工数据 意识提取(R) 自动提取(A) .51 .59 .11 .42
Jacoby (1991) p301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1.内隐记忆研究的几种类型
重学中的节省 阈下刺激的作用 技能学习
听(补笔)-视(补笔)-听(再认)-视(再认)
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指的是,在实验中,一个变量 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换句话说,当一个 变量从水平a变到水平b时,实验结果在A任务 变低,而在B任务变高。例如: Jacoby (1983)
ý Ö Ê È µ Ñ é Ì õ ¼ þ Ï Â Ô Ù È Ï º Í Ö ª ¾ õ æ ±È Ï µ Ä ¸ Å Â Ê µ Ñ Ê é Ì õ ¼ þ Þ É Î Ï Ï Â ¹ Ø Ï µ Ð É Ó Ï Ï Â ¹ Ø Ï µ È Ä µ °À ¡ ä µ Ä ± ¡ 0.72 0.76 ë ³ Ï ö È µ Ä ¿ £ £ ¿ £ ¿ 0.78 0.67
(一)记忆的测量
记忆的直接测量方法
回忆 再认 节省法(重学法) 词干补笔
记忆的间接测量
(二)提取的原则
范畴化 编码的特异性
刺激材料首次进入长时记忆时,刺激材料依 据上下文情景以特殊的形式进行编码。这种 特异性的编码信息对随后的提取起线索作用。 提取线索与其他任何记忆项目不相关并且可 以高度区分时,提取线索最有效。
â Ñ ² é À à Ð Í Ô Ï Ù È Ö ¾ ª õ ± æ Ï È
¡ ¡ Á Á ¡ Á °À ¡ ä µ Ä ¡ ± 0.56 0.82
可以把交叉的双重分离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
在两个任务中表现为负相关的结果。所以,从 交叉的双重分离不能推论出两种独立心理过程。
双向关联
如果我们能通过一项实验设计,使其实验设计 摆脱了单调性的表现,即如果存在一个自变量 的三个水平,两项测验任务在其中两个水平下 的结果是正相关,而在另两个水平下的结果呈 负相关,那么,在单调性假设下的单一加工过 程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这样由实验推测两 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就成为可能,这种设计叫双 向关联。
4.认知心理学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Winnick和Daniel(1970)操纵加工水平自变量 (视觉呈现单词,由图片生成该词,由定义生 成该词),采用单词确认和自由回忆两项任务。 结果发现:在视觉呈现单词的情况下出现了启 动效应,另两种条件下几乎没有启动效应。但 是在回忆测验中,两种生成条件下的成绩高于 阅读条件下的成绩。
1
正 确 率
0.8 0.6 0.4 0.2 0 浅层 深层 听觉 视觉
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加工类型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正 确 率
0.6 0.5 0.4 0.3 0.2 0.1 0 浅层 深层 听觉 视觉
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加工类型对补笔成绩的影响
测验的成绩:
依此顺序上升 以加工效率来衡量,补笔与再认两种测验在4 种实验条件下都有类似的趋势。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实验性分离范式
单一分离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 双向关联 间接测量任务 词干补笔 残词补全
模糊字命名 词汇判断 图片识别 残图命名 偏好判断
单一分离
单一分离指的是实验中一个自变量V1影响测验 任务A,但不影响实验任务B。例如: P. Graf (1984)
第五 章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
提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提取概述 短时记忆提取模型 内隐记忆 记得和知道 错误记忆 记忆的遗忘
第一节 提取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