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系别:心理系班级:03级姓名:张凌波同组成员:刘家骥刘晓黎廖宗卿肖小溪试验日期:04,11,23 教师评定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摘要该实验通过比较三种加工水平逐渐加深的学习方式之后的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成绩,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借以探求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是否具有一致性。

结果没有观察到加工水平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响。

推测原因与未作单盲设计和心理量难于准确测量有关。

关键词加工水平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 导言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

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

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

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

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

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

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

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

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

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

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和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

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的影响。

1983年,Jacoby的一项实验十分典型: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要求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单词,这3种条件要求的对单词意义的加工是逐渐增多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却是逐渐减少的。

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不断提高;而知觉辨认的成绩却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降低,即随着感知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本实验将通过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的一致性。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预期本实验中,由于三种学习方式加工水平逐渐加深,再认率与虚报率之差(外显记忆量)会随之升高;而知觉辨认的旧词与新词正确率之差(内隐记忆量)将因为单字的出现越来越远离感知觉水平而按照三种学习方式的顺序下降。

2. 方法2. 1被试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大学生24人(男9人、女15人),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无散光,无色盲色弱。

被试参加实验无报酬。

2. 2仪器多媒体电脑一台,装有WinPES 标准版(北京大学心理系承担的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制课题),配有反应盒。

17寸显示器,白纸,笔。

2. 3实验材料与设计材料为100对单字反义词词对,学习其中的50对。

要求记忆的是50对中的一个字。

测验分为2种:再认和辨认,各测一半,即25个。

但每种测验会加入25个新字。

即再认任务一共50个单字,辨认也一共是50个单字。

本实验设计为2*3因素性实验。

自变量是测验方式和学习模式。

测验方式有两个水平,分别是测验内隐记忆和测验外显记忆;学习模式有三个水平,分别是无上下文关系学习(先呈现注视点,再直接呈现要记忆的字);有上下文关系学习(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要记忆的单字);想出学习(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问号,让被试想出要记忆的单字)。

因变量为记忆量。

内隐记忆量为旧词辨认的百分比减去新词辨认的百分比;外显记忆量为再认击中率减去虚报率。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很多:识记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对被试记忆量产生影响,我们对每一位被试采用相同的识记材料。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要控制的变量是顺序效应。

根据被试的编号的奇偶性,分成两种测验顺序:再认-辨认,辨认-再认。

有效的控制了因测验顺序对被试记忆产生的影响。

还应注意控制被试实验环境。

应在光线充足的安静环境下进行。

各被试显示器亮度应一致。

2. 4实验程序1)甲乙丙三组被试分别对应着无上下文关系学习、上下文关系学习、想出学习三种学习模式。

2)请各被试集中注意学习。

要求记忆的是50对中的一个字。

学习后有1分钟休息。

3)测验阶段中,编号为奇数的被试采取再认-辨认的测验方式,编号为偶数的则先辨认在再认。

4)再认要求被试对呈现出的字用反应键判断其是否学习过。

5)辨认中呈现的字为在photoshop中运用高斯模糊处理过的,并很快闪过。

要求被试在纸上写下其认为看到的字,写完一个按“继续”。

一共50个单字,全部呈现完后请被试输入到计算机中。

6)计算机自动记录了被试每一次的具体反应。

在结果中列出辨认任务中的新词和旧词各自的辨认正确率,再认任务中击中和正确否定的次数和正确率。

3. 结果表1 各种实验条件下各被试外显、内隐记忆测试结果平均值(单位 %)再 击中率 认 虚报率 知 觉 旧词辨认率 辨 认 新词辨认率 全体被试平均69.3(22.1) 89.2(9.6) 54.8(19.5) 52.2(19.6) 无上下关系73.5(15.3) 8.0(8.2) 56.5(19.2) 53.5(19.5) 有上下关系68.5(15.6) 11.5(11.8) 53.0(22.8) 50.5(23.7) 想出66.5(33.4) 13.0(9.0)55.0(18.7) 52.5(17.9)由:外显记忆量=再认击中率—再认虚报率,内隐记忆量=旧词辨认率—新词辨认率计算各被试外显记忆量和内隐记忆量的值,并求其平均值记录在下表。

表2 各种实验条件下各被试外显、内隐记忆保存量平均值 (单位 %)呈现方式 记忆保持量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全体被试平均 58.5(20.0) 2.76(10.4)无上下文有上下文65.5(12.8) 3.00(11.9) 56.5(19.4) 2.50(11.5) 想 出53.5(26.2) 2.50( 9.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无上下文有上下文想出百分比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图1 各种实验条件下外显、内隐记忆保存百分比对表1中的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外显测验击中率与虚报率之间差异主效应显著,F(1,21)=200.887, p<.001;学习模式主效应不显著,F(2,21)=.013, p=.987;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21)=.763, p=.479。

内隐测验旧词辨认率与新词辨认率之间差异主效应不显著,F(1,21)=1.443, p=.243;学习模式主效应不显著,F(2,21)=.056, p=.946;二者的交互作用仍然不显著,F(2,21)=.006, p=.994。

对表2中的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测验方式主效应显著,F(1,21)=135.748, p<.001;说明外显记忆显著高于内隐记忆的保存量。

学习模式主效应不显著,F(2,21)=.677, p=.519;学习模式与测验方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1)=.517, p=.604。

4. 分析与讨论从表2中看,外显记忆保存量高于内隐记忆保存量,且外显记忆保存量随着加工程度变深而逐渐递减,图中可以看出一条斜率小于零的折线。

内隐记忆保存量折线同样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斜率小,趋势不明显。

其中,有上下文联系联系学习与想出学习的记忆保存量平均值是一样的。

对各被试外显、内隐记忆保存量作统计检验,发现三个不同学习模式组间差异不显著,即在无上下文、有上下文和想出三种学习模式下外显、内隐记忆量的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

且学习模式与测验方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即在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下,两种记忆保持量之差没有显著差异,或者理解为两种记忆保持量随呈现方式的不同变化趋势相同。

没有出现加工水平逐渐加深,外显记忆量随之升高;内隐记忆量因单字的出现越来越远离感知觉水平而随之顺序下降这一现象。

这与前人的结论和本预期是不符的。

为了找出为满足预期的原因,我们先观察原始数据,包括对击中率与虚报率之间差异、旧词辨认率与新词辨认率之间差异作检验。

发现击中率与虚报率之间差异主效应显著。

可见,在本实验中外显记忆还是有效地存在的,我们用再认击中率—再认虚报率来计算外显记忆保存量是没有问题的。

而旧词辨认率与新词辨认率之间差异却不显著。

这说明本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内隐记忆或内隐记忆表现不明显。

我们用旧词辨认率—新词辨认率计算出内隐记忆保存量,然后对不同学习模式间内隐记忆保存量进行比较,便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对于出现这种数据的原因,推断一为实验未作单盲或双盲处理。

被试均为心理系的学生,对记忆加工有了解。

预料到实验预期结果,这对被试在实验测验时有一定干扰因素。

二是心理量往往容易受很多因素干扰,它的测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只有混淆变量控制得当、主被试态度端正、配合良好,才会得到准确反应心理量的数据。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经典实验重复时也可能失败的原因。

5. 参考文献[1]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03-136.[2] 朱滢.实验心理学.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56-3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