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就例说理方法谈
例证法是议论文讲道理时常用的方法。
佛山吸音板厂家成功的议论文应该把事例和道理相结合,将事实作为论据,通过分析事例。
揭示其中蕴涵的道理,说明它与论点的联系,使论据与论点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有力地论证论点。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研究就事说理的方法。
下面就介绍几种分析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
一、假设说理
在证明一篇文章的论点时,如果举的事例是正面的,那么还可以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反之,如果所举的事例是反面的,也可以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
例如,在论证“任人唯贤,不可感情用事”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举了“华容道”和“失街亭”两个例证。
赤壁兵败,曹操北逃,华容是必经之处。
诸葛亮明知关羽和曹操有旧情,却偏让他去华容道堵截曹操,完全是碍于关羽与刘备的兄弟之情。
还说“留这人情与云长做,亦是美事”。
街亭是蜀军粮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诸葛亮却派了“徒有虚名”的庸才马谡去把守,就因为马谡善于谈论兵法,曾有用攻心战征服孟获的建议,很受诸葛亮器重,再加上两人“义同兄弟”,所以察看不出马谡浮夸的品性。
在作了正面分析之后,又从反面分析:假如当初诸葛亮不顾及关羽与刘备的兄弟情面,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会擒拿曹操;假如诸葛亮不顾及个人与马谡的感情,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经过这样一番论证,在用人上感情用事的危害就更显豁,论点就更明晰。
又如为了论证“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的论点,一位同学这样论证道: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
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二、正反说理
闻一多先生说:“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
”把两个相反或有差异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清是非,辨清优劣,会使论点更突出,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个学生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习作中,运用了“青蛙实验”的事例:“有两只青蛙身陷奶油之中。
面对四周一片粘稠油腻,第一只青蛙绝望了,退却了,消沉了,于是淹死了。
而第二只青蛙却通过乱蹬乱踏这剧烈的搅动使奶油变为黄油,死里逃生。
同样的遭遇,迥异的结果。
正是第二只青蛙敢于向命运挑战,才驱走了死神,将生存的权力紧紧握在手中。
这启示我,面对困境,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奋起抗争!”这样论述抓住特征进行形象比较,爱憎分明,是非清楚,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又如: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三、点面结合说理
这里的“点”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论据,“面”是指由具体的论据所引发出来的概况性的论据或者一般性的结论。
在议论文中不可能列举全部的事例,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使论证显得更加全面。
例如,为了证明“兴趣的重要”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先“讲道理”——“兴趣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然后概述三个事例——“兴趣,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可以使蒙诺索夫以白帮别人干活 40 天而换一本《算术》书;可以使列文为发明显微镜而足足磨了 10 年玻璃片……”如果概述到这里就结束,好像也可以,但总觉得论点还不够鲜明,这就是因为在“摆事实”后少了画龙点睛的“说道理”,如果再添上这样一句总结性的议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有了兴趣,以苦为乐,乐在其中;没有兴趣,以乐为苦,度日如年”,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四、辩证分析
在运用例证法时,要注意辩证分析,切忌以偏概全。
有一篇文章论证高分与高材的关系,先举了高分与高材集于一身的例子: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曾以“高分”考中状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少年时曾以高分考入南开学校,他品学兼优,成为当时唯一的免费生。
这证明,高分与高材完全能统一在一人身上。
然后作者又举出低分也成高材的事例:明代的归有光,八次落榜,但他含辛茹苦,发愤攻读,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医药学家李时珍三次落第,经过 27 年辛勤劳动,写下了《本草纲目》药学名著。
这说明“低分”者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可成为“高材”。
在举出两种事例后,作者分析道:因为分数的取得往往带有片面性,偶然性。
倘遇考题偏、难、怪,临场紧张、发挥不好,也可能造成低分,甚至落榜。
然而,暂时低分,几次落榜不能视为“低材”。
这种分析就很有辩证法。
就例说理的关键是在论点与材料之间搭一座桥梁,既做到以例服人,还要以理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