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抒怀诗一、考点解读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技巧点睛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
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
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
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
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
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
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
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
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
而朱弁在抒发怀亲思乡的《春阴》一诗中,透露的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的。
由此可知,因为引发感怀诗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感叹就不一样,而所采用的笔法也是不一样的。
鉴赏即事感怀诗时,要注意“其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赏诗大多为赏情。
之所以采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而不说“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的。
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是偏重于叙事的。
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肘,回头却向秦云哭。
”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
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
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
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则小。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之所以称之为“即事抒怀”的诗作,就是要特别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就是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自己的情怀。
在鉴赏“即事抒怀”诗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辨析诗中的“事”与“情怀”的结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深思故园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于一曲《折扬柳》“一事”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
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词《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上片写事——浓云遮山,寻山不见,待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情怀直露无遗。
“事”与“情怀”的结合中又含有跌宕起伏,摇曵变化的情姿,堪称为典范的“即事抒怀”之词。
其次,鉴赏要准确体味出诗人所抒的“情怀”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对那些思乡、念亲、怀友、离别、羁旅、漂泊的诗歌,深入诗中,方能得其要领。
一般说来,能够流传千古而至今,都有真挚情感,应细加赏析。
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即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
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
”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
”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
像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略),词人蔑视金人,于是借友人出使一事,宣泄自己反对议和的观点,抒发收复失地信念,表现大义凛然浩气的浓重之情。
全词立意高远,开掘深切,情怀厚重,词中之“情怀”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
再次,应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
古代这类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偶有灵感便冲口而出,亦或是在宴饮时的觥筹交错之中,仓促地一挥而就,不会像一些精雕细刻的诗作那么讲究。
但因为诗人艺术功底深厚,凭其长期作诗的经验,同样地显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个性风格。
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
三、直击高考(海南、宁夏卷)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全国卷Ⅱ)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答:(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答:(模拟试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一种水草。
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指出并简要赏析。
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坠”“泉响”“鸟喧”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答:(2)诗中哪个词最能明显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其有如此情感的原因(4分)答:(3)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
(3分)答:(4)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即事抒怀诗参考答案1、(1)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3.(1)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着眼点在“情与景”的关系。
这两句写景,刻画出秋叶飘零、清冷孤灯下一位风烛残年的白头老人形象,意境凄凉,不着一“悲”字,但悲情自现,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这两句借“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等意象,烘托凄凉氛围,寄寓了独居荒野,孤苦无依,穷困潦倒的悲凉情怀,实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句。
4. (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
(1分)鹊声喧闹,鸥鸟嬉戏,(1分)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后日出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1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
(1分);尾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不用言语,就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1分)5.答案: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2)答案:“寂寞”(1分)原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3分)(3)答案: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
(1分)▲(4)答案: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三点得4分。
)(2008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