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根据会宁县志整理/白丁一、会宁城概况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卫千户傅履,偕同知县郭斌修筑现址城郭。
城踞祖河、厉河汇流处,傍山依水,地处要冲。
洪武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由西宁城移治于此。
成化四年(1468年),同知罗谕加固加高,拓展扩建。
城墙高10米,厚7米。
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周长2500米。
建南、北二门。
挖壕池,深、宽各7米。
嘉靖年间,总制刘天和建西门,增筑外郭。
唯祖厉河沿一带,因陡崖如削,借助天险,再未筑郭。
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戴光启又建东门,添筑角楼,在东关安住居民。
万厉三年(1575年),知县史天佑增筑砖垛堞1117个。
万厉七年(1579年),知县高拱辰再维修增补。
至此,城郭、城门、门楼基本建成。
城有4门4楼:东曰“东胜”,西曰“西津”,南曰“通宁”,北曰“安静”。
南北有瓮城,亦有城门、城楼。
四角有角楼。
外郭连接,包裹四关。
开四稍门,建四敌楼。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地震,城门、城楼、垛碟倒塌严重。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管孙翼补建南北二门楼。
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金兆琦补修城门、城楼。
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一1765年),知县黄显祖、折遇兰进行大规模补建,四载竣工,恢复旧观。
并在四城门书刻门额:东曰“旭景东临”,南曰“南尽图山”,西曰“雄城西峙”,北曰“北门锁钥”。
道光十八年(1838年)。
知县徐敬对年久失修圮毁之建筑筹资兴修,并为四门亲题门额:东曰“九宵紫气”,南曰“西陲锁钥”,西曰“万里雄图”,北曰“屈吴保障”。
同治八年(1869年),四敌楼、四角楼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萧汝霖报请陕甘总督左宗棠批准,补修敌楼、角楼和垛堞。
民国9年(1920年)大震,城郭毁坏。
民国10年(1921年),在兰会宁籍人士联名报请省政府批准拨款,并派席位中、周宇忠偕同乡绅王策勤、汪奋鳌、关海沧等督修。
历经一年,大部分补修完整,惟四角楼及四稍门因缺款未加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郭于50年代后期先后被拆除,仅存武装部院东北外郭墙100米,石油公司院(花园小区,后拆除)东北外郭墙200米,并留“西津”门楼,改名“会师楼”,南北两侧各存內郭墙50米。
由县城出发,东至平头川村接西吉县界59公里,东南至罐子峡口接静宁县界57公里,南至孙家梁接通渭县界33公里,西至西岩村接定西县界5.1公里,西北至甘泉村接榆中县界110公里,北至井沟接靖远县界85公里,东北至野狐泉村接平川区界107公里,至甜水井接海原县界125公里。
县城至兰州市218公里,至白银市187公里,至天水市212公里,至平凉市200公里,至固原县城196公里,至定西县城82公里,至榆中县城160公里,至靖远县城118公里,至平川区149公里,至海原县城238公里,至襾吉县城136公里,至静宁县城90公里,至通渭县城80公里。
二、原有建筑1、官署公所县署:有头门、二门、五间厅、大堂、二堂、东西稿房、班房等30多间。
明代居县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迁建于东大街。
今中共会宁县委址。
千总署:有正室、大堂、东西稿房、土地祠等16间。
在今601站后院。
把总署:有正室、大堂、稿房等14间。
在今会师门北侧城墙下。
守备署:有正室、大堂、稿房等14间。
在今北大街张家巷。
武营:有上房、厦房等13间。
在今北大街会师商场对面。
捕厅署:有房10间。
在县署西侧。
儒学署:有房六七间。
在文庙大成殿东侧。
公馆:有房10多间。
在今会师门外北侧城墙下。
养济院:有房18间。
在北关。
洧防院:有房七八间。
在南家亭,原桃花山乡政府南端。
武营昭忠祠:有祠房5间。
在北关观音阁左侧。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迁建于今枝阳巷防疫站址。
马号草场:占地3亩。
在县署后偏西。
大校场:占地20亩。
原毛纺厂前。
2、街肆民房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城内外居民有2000多人,街头铺面稀疏。
清代道光中期,县城人口增至近万人,街头铺面,南北相连,商贸云集,百货畅流。
林则徐曾在日记中赞誉:“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
”同治年间战乱,居民死亡甚多,建筑物及民房多被毁坏。
清末及民国初年,县城又趋繁华。
民国17年(1928年)后,兵燹匪患频仍,加之兰(州)平(凉)公路改道,城內日渐萧条,街头仅有铺面200多间,民居2500多间。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6年(1917年),县城街道先后两次各设臵巡警路灯12盏。
3、牌坊明、清两代,县城牌坊颇多。
民国时期尚存14座:东关4座,南北正街6座,西街1座,民生巷1座,焦家坑畔(今卫生巷)1座,昭忠祠1座。
多为旌表贤孝节烈建立。
牌坊造型奇特,工艺精巧,斗拱叠起,玲珑雅致。
1949年后逐渐拆除。
4、庙宇万寿寺:在县城内东北隅,今防疫站址。
系宋元古刹。
明代洪武、永乐、正统、崇祯年间屡次重建。
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邑人冯艮弼募修。
同治兵燹,殿阁多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蒋康重修。
院落有三:前院有药师殿(曾有“先有药师殿,后有会宁县”之说)、十王殿、伽蓝殿、头门两角门。
后院有三皇殿、三宵殿,上有鱼蓝菩萨楼、药王殿、精忠阁。
偏院有观音堂、禅房、钟鼓楼。
民国20年(1931年),陕军攻城,县长陈万选将大部殿阁拆除。
民国29年(1940年),在此建立女子小学。
关帝庙:县城原有关帝庙二处:一处在南河坡,清同治兵燹,全毁圮。
一处原在城南瓮城內,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移建于南街,今法院址。
有后殿、前殿、两庑、过殿、钟豉楼、乐楼、看楼、马殿、牌坊、山门等。
另有三官殿、两庑、财神殿、三宵殿、山门等。
民囩25年(1936年),大部被毁。
后改建为南街小学。
城隍庙:在县城西北隅,今幼儿园址。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郭斌始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多次重修。
民国9年(1920年)地震,抱厦、鼓门、照壁均倒塌,存有寢宫、正殿、两庑、钟鼓楼、两班房、戏楼、仪门、马殿、头门、花园等。
殿后有催生、眼光、疽疹神诸楼阁。
东有三宵圣母宫,西有和瘟祠。
民国30年(1941年),会宁初级中学设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设立第二完全小学、中共会宁县委党校、会宁饭店等单位。
旧建筑陆续拆除。
玄帝宫:在县城北关外,今商业地毯厂址。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
明代万历、清代雍正、咸丰、光绪时期多次重修。
民囯9年(1920年),建筑物大部分被震塌,23年(1934年),又幕捐修葺。
其主要建筑物有寢宫、正殿、钟楼、黒虎灵官二殿、三官殿、药王殿、三宵殿、文昌阁、禅房、山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拆除。
山陕会馆:在县城南大街,內供奉关羽。
清代乾隆时期建,光绪时期重修。
凡三进,有正殿、两庑、过殿、钟鼓楼、戏楼、看楼、头门等。
系旅居会宁的山西、陕西商人筹资修建。
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后为县公安局住址。
原建筑物陆续被拆。
观音阁:在城西关北角。
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建。
清代康熙、道光、光绪时期屡加重修。
正殿有三大士(观世音、普贤、文殊)及十八罗汉象。
阁前架覆桥数米。
桥南有魁星楼,与正阁相对。
东西两翼有钟鼓楼,皆以覆桥通之。
阁之左有关圣殿,前左有圣母殿。
民囯9年(1920年)地震,倾塌颇多。
邑人秦望濓集资重修,并新建岳飞殿。
1958年修建第一机械制造厂时被拆除。
遗址被河水冲塌,今己无存。
东岳庙:原在南关,清同治时全圮。
另一处在西岩山,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清代康熈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同治兵燹全圮,光绪时又重修。
有正殿、两庑、过殿、戏楼、三宵殿、药王殿、山门、财神楼、救苦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拆除。
文庙: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
明代嘉靖和靖代乾隆时期复修。
民国9年(1920年),知县毕丕盛和邑进士秦望澜捐资略修。
前有照壁,两侧为东西角门,凡三进,进棂星门,有泮池、大成坊,东侧为礼门,西为义路。
进戟门,东院为名宦祠,西院为乡贤祠,正中为大成殿,殿后为博文斋,西有约礼斋,最后为明伦堂、尊经阁。
文庙东侧入儒学门,经大院,有学署,再东有孝子祠、节烈祠(院內有碑亭)、崇经祠。
民囯18、19年(1929、1930年)大军过境,县长段燕平拆除其木料供给兵差,惟余大成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成四级干部会礼堂曁影剧院。
1986年,将大成殿台基提高1米,按原貌修复。
文昌阁:在北瓮城内。
清代雍正年间建,同治兵燹被毁。
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民国19年(1930年)、25年(1936年)两次又毀。
另在东关和南家亭各建文昌宫1处。
后拆除。
三圣阁:在县城西关。
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
50年代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