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具体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回答提示:美的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
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
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
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
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
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4、具体论述自然美的特征回答提示: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异性特征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
“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
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
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
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异性,这是指自然物的具有变动特征。
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5、结合实际论述艺术美的本质回答提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和意蕴的统一。
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
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
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
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回答提示: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
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
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
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
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
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
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
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
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
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
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回答提示: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
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
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
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
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
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
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
“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
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
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回答提示: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
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
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3、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回答提示: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
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
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
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
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
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
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
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1、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作业)P199回答提示: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
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
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调合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同”,是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似因素的相互联系,使之和谐统一,形成差异不大的变化,产生协调的美感。
比如体现于色彩,相似或相近的色彩的搭配,同色中浓淡不同的搭配,这就是调和。
例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等,同为蓝色的天蓝、湖蓝、海蓝等的搭配。
又如安格尔、拉斐尔的油画,多运用色调柔和、协调的色彩等。
调和在变化中保持基本的一致,给人以融合、宁静、协调、优美的美感。
调和形成的和谐,一般属于阴柔之美。
对比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或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
对比在形式美中被大量运用,如色彩的浓与淡、体积的大与小、声音的强与弱、光线的明与暗、空间的虚与实、节奏的快与慢等,都存在着对比。
这些对立因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相互形成对照而又形成统一。
因为对比是由对立因素的统一造成的形式美,一般属于阳刚之美。
对比在艺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可以突出艺术形象的性质和特点,获得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为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和调和,都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1、试举例论述艺术符号的特性回答提示:艺术符号具有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的特性。
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
艺术的意义不在于构成它的符号本身的意义,而是在于符号的象征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