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郑桂华作者简介: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34) o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2018年第20181期第62-65页期刊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6期【教学目标】L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背诵全文。
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3.感受君子对自我品性操守的坚守,体会洁身自好、崇尚独立的人格。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L读文章,看看文章写了什么。
不懂的字词参看注释或查阅字典解决。
朗读活动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部分学生朗读片段或全文,全班齐读课文(读齐4遍)。
2.组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字词?提醒学生对注释中的一些字词要特别注意。
对文章大意,学生能大致讲清楚即可,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强调概括的精练,这篇文章本就简练得很。
这个环节的活动重在排除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活动二:研读中辨体,理清主旨L文题《爱莲说》中〃说大家理解吗?视学情补充资料:①说: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②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即事即理而为之说〃。
2.题目是《爱莲说》,作者要阐述的是〃爱莲〃之道。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莲〃的整体形象?预设:〃莲,花之君子者也。
"(板书)3.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作业单。
(该活动有一定难度,提供作业单时每栏先填上两处,斜体字处需要学生填写, 给学生的讨论再提供一点帮助。
)初一学生的概括、提炼等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思考可能会囿于表面信息,对文章内涵不能深入理解,而完成这项活动需要较高阶的思维能力,所以,活动推进过程中,学生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应视情况而定,不必苛求。
引导学生概括时需要注意:(1)作者的视点始终在〃莲"上,要主体突出。
(2 )第一层不宜概括为〃外界环境对莲的影响〃,而是“莲〃这个主体如何对待不好或好的生长环境。
即强调君子对自己道德操守的把持,追求独立的人格。
4.小组合作任务推进:将这七句话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各层的要点。
要点参考: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前两句):写莲如何对待所处的生长环境(淤泥、清涟);第二层(第三到六句):写莲的物理性状(结构、外形、气味);第三层(第七句):写莲与外界的关系(莲对外界的影响,莲让外界如何对待它)。
(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要点)小组在班级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语意的丰富、句式与语意的关联等精妙之处。
在朗读、品鉴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经典作品的文气。
学习推进问题:在这些语句中,明0—句有综合、统领、概括的作用?要点参考:(1 )应是末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也可以看成第一段的中心句。
(2)如时间允许,还可以点一下:前两句是对仗,后四句是四言句式,总结句是散句,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之,也为下面的背诵打好基础。
(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慕君子。
(板书)活动三:梳理结构,感受文气的缜密(顺序与文气、句式与文气、词语与文气)1.再读课文。
如有可能可以请少数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感受文气。
作者爱莲,与他不同的有爱菊与爱牡丹,文章前后两段三次都写到这个内容,最后一次的顺序有变化,可否用相同的顺序?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第一段的顺序:①晋一陶渊明一菊;②李唐以来一众人一牡丹;③李唐以来一周敦颐一莲。
第二段第1次的顺序:①菊一花之隐逸者也;②牡丹一花之富贵者也;③莲一花之君子者也。
第2次的顺序:①菊一陶渊明一鲜有闻;②莲一周敦颐一同予者何人;③牡丹一众人一宜乎众矣。
要点提示:第一段,陈述几种对花的不同喜好是以时间为序的,紧承第一句话〃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里说的是,花本身都可爱。
第二段,开头一组句子的顺序(即第一次)与第一段顺序一致,好的文章,前后意脉一定紧密相连,不会有跳脱、断裂之感。
第二次的顺序有变化,读者可以从多方面思考。
第一,作者将〃牡丹之爱〃置于文末,作为收束全文的一句,彰显作者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现象的感慨;第二,陶渊明的菊之爱和周敦颐的莲之爱,似乎都鲜有其他人的共鸣,在大类上是相同的,前后放在一起体现出作者理性的思考;第三,陶渊明的菊之爱,是隐逸者出世的态度,周敦颐和同时代的众人者B是入世的态度,同时代、同样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周敦颐与众人的对比也就更加鲜明,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如同莲一样,只能采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式的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了。
活动四:回顾与反思1.反复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个别同学读,个别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全班齐读(齐读放在回顾总结活动之后布置作业前)O2.回顾这节课的学习。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莲花的特点。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爱莲的理由。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爱莲说》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M课后作业。
必做任务:诵读课文多遍,背诵课文。
选做縮:(1 )课后自读《陋室铭》,比较刘禹锡与周敦颐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哪个对你更有启发?(2 )教参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的分析如下:从〃莲之岀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晴,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T呵成。
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你认同哪些分析?哪些分析你觉得不够清晰不够全面?【教学反思】有机会在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初中一节文言文教学观摩课,自然想进行一点尝试。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以说篇篇精彩, 且各有特点,《爱莲说》是一篇经典文言作品,层次清晰,语言凝练,教学目标容易在一节课中完成。
另外,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隽永;语言现象也较丰富,可学的内容很多。
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的情况下,选《爱莲说》这类课文来教,容易兼顾不同的学习基础。
一、确定这篇文章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感受文气的缜密刚开始备课的时候,确定目标、设计活动,我还是觉得有些棘手。
单觉得这篇文章好是不够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哪些关键点是学生应该学习又是能够学习的,我一下子并不能梳理清楚。
查阅不少正式发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大多数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比较接近。
梳理下来,主要的学习内容有:读(或诵读)课文,解字词,明内容,定主旨,析手法(托物言志),也有拓展到〃莲〃这一文化意象的。
这些教学内容似乎是很多文言文、现代文都可以教的,《爱莲说》独有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岀来。
搜集研读了多篇解读文章,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其中启发最大的是詹丹教授的《理性之爱的展开方式一一重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设计中活动三的想法完全来自这篇文章。
这节课我想通过活动二、活动三来实现教学目标:‘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气的缜密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活动二中,学生梳理作者描写莲的层次,辨析这组句子的结构;活动三,学生对文言文结构之美的思考,大家的交流都很活跃,有点出乎我的预计。
经典文言文的文气体现在其章法的严谨、语意的绵密等方面,文气看似抽象,却是古人为文的要义,也是欣赏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备课时,我以为三组句子顺序的问题思考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学生很快说出第一段是按照时代先后的顺序展开,文末一次的顺序是为了突出对当时社会情况的批评,等等,我原本设计的引导活动就不用展开了。
课后我的思考是,这个学习任务指向清晰,文意也清晰,优秀学生对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有较好的认知基础,所以看似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学生是有想法能说得出思考结论的。
当然,陶渊明与周敦颐的同与异,学生课上一下子想不到,这也属正常。
毕竟这涉及更高层次的抽象归纳能力,还有需要有陶渊明、周敦颐的思想主张、人生追求的相关背景知识, 这节课我不想拓展文本之外其他的阅读材料,引导之后,学生一时达不到的,我也不必着急告诉学生,也没有生拉活扯地拖着拽着学生讲出那几句话。
三、课堂实际教学中学生文言文学习难点的反思实际教学时,我始终在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感觉有点难。
第一次教这个设计,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课前我询问到的也只是这所学校的基本情况,初一这个班级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一节课他们理解文章可能达到的程度,我就只能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地捕捉、判断了。
上课伊始,知道有三位学生读过这篇文章,一位同学前一天晚上上网查过文章,两位同学小学时在兴趣班上学习过。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零起点〃。
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我课前基本预计至啲,就是概括〃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品格",小组合作填表格。
文句本身很简洁,要学生再概括就不容易。
有的句子是描述,如〃亭亭净植〃,概括岀特点还不那么难;更多的句子是叙述,概括性很强, 如〃香远益清”等,学生从这些概括性强的文字中再翻上一个台阶,抽象出其叙述的角度等,这就非常难了。
如从〃岀淤泥而不染〃归纳岀莲〃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同化〃的特点,从〃濯清涟而不妖〃归纳岀莲〃不会因环境的美好而不自持"。
初一的学生更擅长通过联想、想象把概括性的内容展开IW境的描述。
我在设计这个表格时,虽然也是反复斟酌,甚至想到先填上两句的概括等办法,实际在小组讨论时,我巡视下来,发现学生还是比我设想的要想得慢、概括得困难。
小组讨论将近五分钟时,我提前结束了讨论,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完成了表格。
这是这节课我根据学情做出最大的一次调整,感觉这个环节的学习效果没有达成期待中的目标。
另外是学生的背诵问题。
这节课朗读了很多遍,开始有3位学生站起来读,接着是齐读;每一个环节都有多次朗读,一节课共朗读了20几遍。
下课前,我请学生试着背诵,很少有学生自信地举手示意自己能背诵。
我请小学时跟着兴趣班老师仔细学过的男生尝试,他当然能t匕较流畅地背岀来;再请其他人尝试,总体上背诵情况不理想。
思考下来,我估计一是开始上课时我没有给出这项任务,强调课上要背出这篇文章,虽然我讲了文章不到150个字,学生要背诵的任务意识不强。
还有就是这节课学生课前没有教材,文章也是上课了才临时印发给学生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节〃临时性"的课,对背诵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任务就不敏感。
此外, 每个学生自由朗读的次数比较少,单个学生为其他同学朗读比较多,齐读也偏多。
这样看来,熟读成诵,还是要看每位同学个体是不是〃熟读〃了,〃熟听〃与〃有口无心"的"齐读〃(与学生自由地自主朗读相比,齐读关注点更多的是跟上全班的节奏等)收效恐怕就甚微了。
回顾这次备课上课的经历,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慨是,文言文的教学,关键还是老师的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