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2015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2015

湿润保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
定播种量并精细播种,加强肥
水管理,培育适龄壮秧
稻田耕作
免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平田、施底肥,等水自然落干2-3天后栽秧 翻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翻耕、耙细整平后施底肥,再耙一次后保留浅 水栽秧;亦可按一定规格(1.5米左右)开厢抱沟垄作
Transplanting machine—make holes in zero-till field

选择适宜育秧方式

旱育秧---塑料软盘或无盘旱育秧 地膜育秧 温室(两段)育秧 ,尤其是超长龄秧苗
合理稀植,定量控苗

适时、适龄早栽,防止坐蔸 合理稀植:1.0 –1.5万穴/亩,每穴1粒或2粒苗 宽行窄株或宽窄行栽培,改善田间通透条件 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70%)
适宜区域
平坝、丘陵区一季中稻 汕优63种植区域
德香4103
泰优99
生育期比汕优63长1天,大穗型,米质较好,产量高
生育期比Ⅱ优838长3天,大穗型,产量高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Ⅱ优498
川优727 川农优498
生育期比汕优63长2天,大穗型,抗倒性较强,产量高
生育期比冈优725短1天,穗型偏大,抗性强,国标二级优米 生育期比冈优725长1天,穗型大,抗性较强,产量较高 生育期与冈优725相当,穗型大,抗性较强,产量高
适宜区域
平坝、丘陵区一季中稻 汕优63种植区域 汕优63种植区域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内香2550
生育期比汕优63长4天,穗型偏大,产量较高,国标二级优米
我省平坝、丘陵区
主导品种(四川省,2011)
品种名称
宜香3724 川江优527
特征特性
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穗型偏大,国标三级优米 生育期比汕优63长1天,大穗型,产量高,国标三级优米
改革种植方式
三角形种植
能充分利用土地、光能和空间资源,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有利于单株 的生长,又有利于群体的发展,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矛盾,充分发挥杂交 水稻的高产潜力
采用该技术的移栽密度视品种特性、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施肥水平而定,
移栽规格为30cm×30cm-50cm×50cm,一般以40cm×40cm为佳,行间错窝每窝三 角形栽3苗
15
10
5
0
良种
栽培技术
防灾技术
生态治理
单项技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栽培技术与现代农业

轻简栽培与高产栽培
农村劳动力现状 土地流转 技术到位率
主导品种(四川省,2009)
品种名称
宜香3728 冈优527 B优827 川香稻6号 宜香527 Ⅱ优498 川香9838
特征特性
生育期比汕优63长3天,大穗型,国标二级优米 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大穗型,抗性强,产量高 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大穗型,抗性强,米质较好,产量高 生育期比汕优63长5天,分蘖力较强,中等穗型,米质较好 生育期比汕优63长2天,大穗型,产量高 生育期比汕优63长2天,大穗型,抗倒性强,产量高 生育期比汕优63长2天,穗型偏大,抗性强,产量高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水稻超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与粮食安全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面积刚性降低,提高单产是唯一途径
水稻是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高产尤为重要 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
品种与栽培技术


高产优质=良种+良法+环境+生产投入
栽培技术与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我省平坝、丘陵区
蓉18优188
水稻超高产关键技术
设计超高产目标,建立合理群体及产量结构

品种特性—穗大粒多(重穗型)、植株高大、茎粗抗倒、根系发达等 区域环境特点 群体结构 基本苗、最高苗、叶面积、成穗率 产量结构 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2. 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适用范围
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源基本有保证的冬闲田及菜-稻和部分油稻、麦-稻两季田
品种选择
在SRI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 量有明显的差异。超高产强化栽 培适宜选择的品种应是分蘖力较
强、穗型偏大、抗倒伏能力较强
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
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塑料软盘)旱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


间隙灌溉方式,即一次灌水2-3cm,让其自然落干(厢沟半沟水)后再灌一次,
如此反复,以养根保叶促灌浆。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重点是秧田期稻蓟马,大田期螟虫、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
培育高质量群体,增强稻株抵抗能力 合理播种期,避开一些病、虫的侵害 合理栽植和晒田,改善田间通透条件 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危害
3. 技术先进性
将国外引进的以小苗为主的SRI进行再研究,提出适合四川种植制度的杂交中稻 小、中、大苗配套的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突破了国外引进的SRI与四川稻田种植 制度的矛盾,拓宽了技术适用范围
创新性的三角形栽植方式,实现了群体结构优化、穗数与粒数协调发展和扩
“库”增“源” ,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2005年已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该研究发展了SRI, 具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30-40cm
10-12cm
30-40cm
►和
To transplant young seedling with 3-4 leaves

正方形种植:
行、窝距相等呈正方形栽培,可以改善田 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单株生长
规范化栽插
合理平衡施肥

施肥种类:以有机肥+化肥或施用有机复合肥的效果最佳,有机肥比例占总施 肥量的30%左右
早施、巧施分蘖肥—总氮比例20%-30%,在移栽后5-10天施用,已可分2次施 用(移栽后5-10天和15天),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增施穗肥,促进大穗—总氮比例10%-20%,总钾比例30%,可分促花肥(Ⅱ 期)和保花肥(Ⅵ期)两次施用。看苗施用

补施粒肥,延缓早衰—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0.5kg/ 亩。

认真搞好田间病、虫测报,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严格掌握防治指标,确定 防治田块和防治适期

在农药的选择上,以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 杂草的防除—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即每亩用丁苄100-120g或其它除 草剂拌肥于分蘖期施肥时撒施并保持浅水层5天左右防治杂草
四川稻作技术
移栽—主导(2000万亩) 抛秧—主导(1000万亩) 机插秧—30万亩左右,发展较快
高产目标及产量结构
类 型
单产水平 (公斤/亩) >750 650-750
有效穗数 (万/亩) 15-18 12-16
实粒数 (粒/穗) 160-180 150-180
结实率 (%) >85% >80%
千粒重(克)
超高产 高 产
28-30 28-30

土壤耕作与土壤改良
少耕 精耕细作 免耕
土壤改良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按亩施纯氮5-7kg、五氧化二磷5kg, 氧化钾10kg,优质农家粪800~1000kg

分蘖肥:在移栽后5-25天内分2-3次追施 穗肥:在晒田复水后(穗分化Ⅱ期)施用 粒肥:抽穗后5-10天亩施尿素2-3kg
节水高效灌溉
无水层栽秧,浅水返青 前期(分蘖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分蘖;够苗晒田(全田总苗数达每亩 15~18万) 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浅水(2cm左右)灌溉促大穗 后期(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看苗施用
水稻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我国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十分紧缺,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农业用水量大,但浪费惊人
水稻对水分的敏感期
返青、幼穗分化期、抽穗开花期、灌浆前期
水稻灌溉方式

淹水灌溉

湿润好气灌溉
开厢(1.5米左右)垄作,加厚活土层,做好排水沟。以利于水分管理,增
加土壤含氧量,提高土温,改善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防止坐蔸,促进根系生


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当全田总苗数达到预定有效穗数(15-18万/亩)时排 水晒田,如长势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达到预定有效穗数的80%时开始排水 晒田;晒田轻重视田间长势而定,长势旺应重晒,长势一般则轻晒 生育中期(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当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拔节) 时,采取浅水(厢面1-2cm)灌溉,切忌干旱,以促大穗 生育后期(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进入水稻籽粒灌浆结实期,采取干湿交替
优良品种

产量高


品质优
抗性强(病、逆境、倒伏) 适应性广 生育期适中
栽培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栽培技术:耕作制度、育秧技术、栽植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技术、
水分管理、除草等

作用:充分发挥优良品种高产潜力、实现高产高效
35
33.8
34.1
30
贡献率(%)
25
20
17.9 14.2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等
稻田保护性耕作
精量播种,培育适龄壮秧

播种期与秧龄---适期早播(延长营养生长期、安排最佳抽穗期);适当控制秧
龄(30天,5-6叶),超长秧龄(40天以上)最好实行两段育秧,培育多蘖壮秧
或超多蘖壮秧

精量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播种量6-10kg/亩 应用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壮秧剂等),促蘖控长 精细肥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