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方水稻超高产栽培全程技术总结

北方水稻超高产栽培全程技术总结

秧苗 1 叶期,控制温度在 25~32 ℃;秧苗 2 叶期,控制温度在 25~28 ℃。1 m2 苗床喷施 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0.25~0.30 g,稀释浓度以 3 g / kg 为宜,控制秧苗徒长,增强秧苗分蘖;秧苗 3 叶 期,控制温度在 20~25 ℃,开始通风炼苗。在离地 面 60 cm 高的挡风膜上部放风控温(不可直接地 面放风,地面放风风口处秧苗长势差),随时看管 好苗床的干湿度和棚内温度,防止秧苗青枯病、立 枯病的发生,发现病情应及时喷施立枯灵等农药 进行防治。5 月 10 日(插秧前 5~6 d)大棚秧苗进 行大通风,秧苗移栽前补氮,施尿素 50 g /m2,要 求撒施均匀一致,施肥后浇 1 次透水,以防尿素颗 粒烧苗。5 月 13 日撤去大棚膜进行移栽前露天通 风炼苗,秧苗喷施 1 次氧化乐果,以防止移栽后秧 苗潜叶蝇发生。秧苗移栽当天,起苗前苗床施入 100 g /m2 磷酸二铵做移栽送嫁肥,此肥不可早 施,过早施用会产生肥害。
5 垄作沟灌
5.1 插秧田垄作技术 水稻秧苗插秧 2 d 后,待插秧田里泥浆半定
浆时,保持秧田水深 3~4 cm,在插秧田行间进行 人工踩水沟,此技术必须代水踩沟,每人每次两脚 差开踩两条水沟,以水鞋脚印“一印挨一印”慢速 前移,踩沟深度 8~10 cm。要求所踩沟深要一致, 沟中间无隔,达到顺畅通水目的。通过以上踩沟技 术操作,插秧田即形成“秧苗行成垄、行间变水沟” 的垄型水田。以上技术彻底改变了水稻田“淹水灌 溉模式”为“垄作沟灌”模式。(机械化做垄,可于插 秧前代水做垄,垄上插秧效果更好。)此种模式的应 用,使秧苗根部能充分吸水,保障了秧苗生长用 水,可控制垄上含水量在 70%~80%,使垄上田土 透气,土有活力,从而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实现长 根、壮秧、促分蘖,使秧苗分蘖早生快发,低节位分 蘖,早分蘖多分蘖,增强有效分蘖棵数,促进水稻 秆强秆壮不倒伏,利于形成大穗。 5.2 插秧田沟灌技术
9 收获与加工
水稻进入黄熟后期,达到 90%的籽粒黄熟即 可进行收割。收割时捆小捆,10 捆一堆,摆人字架 进行风干,6~7 d 翻转 1 次稻捆,再晾 6~7 d,当 水稻籽粒含水量降到 15%~16%时即可进行脱粒。 为了保障大米加工过程中米粒整洁,不出惊纹粒。 需做到以下几点:(1)水稻成熟后,霜冻前进行适 时收割。(2)收割后的水稻,晾晒 10~14 d,时间 不可太长,籽粒含水量不许低于 15%。(3)脱粒 后的水稻不能在阳光晾晒下进行降水,应隔光风 干降水。(4)加工后的大米要隔光、低温、通风、防 潮保存。
剂与尿素混拌施用,施尿素 5 kg/667 m2 。7 月 15~ 20 日,即水稻抽穗前 18 d,幼穗长 1.0~1.5 cm,倒 二叶长出 2~4 cm 时,施尿素 2.5 kg/667 m2、硫酸 钾 5 kg /667 m2 做穗肥,以满足水稻幼穗生长,达 到壮秆、攻大穗目的。粒肥的施用可提高叶片含氮 量,提高水稻光合同化能力,延长叶片功能和维持 根系活力,使水稻活秆成熟,不早衰,籽粒饱满。为 保障水稻米质,减少大米中的含氮成分,粒肥应在 水稻齐穗后 14 d(即水稻定浆期)施用。8 月 25 日 前后,施尿素 1.5 kg 667 m2 或结合喷施磷酸二 氢钾 100 kg /667 m2+尿素 250 kg /667 m2,叶面 喷施 2 次。
秋做床,平整床面,去除床面杂草及多年野 生草根,床面施入一定量的农家肥和稻壳、碎稻 草等,松翻床土 15~20 cm,使苗床有肥力,床土 通气、透水、增温。育苗大棚四周设排水沟,床面 积雪大时扣大棚前要清除床面的积雪。3 月 8~ 10 日,哈尔滨地区(地区一次标注,下同)水稻育 苗大棚扣膜,提高棚内床土化冻深度,增加棚内 床土温度。
选择米粒透明有光泽,垩白米率少,米粒整齐 碎米少,食味适口性好,市场畅销的三级以上优质 米品种。
收稿日期:2008- 03- 04 作者简介:高荣(1945- ),男,农艺师。 联系电话:0451- 53889075
- 54 -
2 苗床地的选用及管理
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离住地近、有水源、 能排水、好管理的平川地,按水田种植面积的 2 / 100 计算,1 hm2 水田需 200 m2 苗床地面积。营养 土选用 30%草炭土、60%当地无药害的优质土、 10%的腐熟农家肥,三合一混合拌好备用。1 m2 苗 床用营养土 10 kg,按此数乘以育苗面积计算营 养土用量。
7 施肥
水稻高产栽培提倡增施农家肥,施优质腐熟 农家肥 1 000 kg /667 m2。水田基础用肥(底肥), 施尿素 7.5~10.0 kg /667 m2、磷酸二铵 7.5~10.0 kg /667 m2、硫酸钾 5 kg /667 m2,在旋耕整地前 施入水田,通过旋耕搅拌,达到全层施肥。水稻插秧 后 3~7 d。结合水田灭草,把丁草胺、一克净等灭草
8 病虫害防治
7 月 5~10 日、7 月 15~20 日对水稻田喷施 2 次灭虫农药防治二化螟,如阿维菌素、杀虫双、杀 虫单、锐劲特等。水稻稻瘟病萌发期在病发期的前 14 d,低温多雨,连续几天大雾天,多年稻田地,栽 培密度大,不透风,氮肥用量过大等因素都易引发 稻瘟病的发生。防治办法:(1)选育优质良种,培 育壮秧,降低栽培密度,浅水管理。(2)药物防治。 可采取先防后治的原则,前期防治叶瘟、中后期防 治穗颈瘟、粒瘟。使用药剂为三环唑、富士一号、稻 瘟灵、使百克、施保克、米鲜胺等。分别于 7 月 15 日、7 月 25 日、8 月 5 日前后,在水稻抽穗前后, (扬花期可在下午 3 时后),根据病情轻重,对水稻 进行适时喷施。
4 宽窄行定量浅栽
5 月 15 日前后,平均气温在 12.5 ℃时即可 进行水稻钵体培育大苗移栽。移栽时秧苗素质要 求:苗龄 45 d,秧苗墩实矮壮,富有弹性,株高 15~ 18 cm,主茎基宽 0.6~0.7 cm,平均主蘖苗 4 棵 / 株以上,根系发达,无病害,经过露天 72 h 以上大 通风炼好的健壮秧苗。
1 选种标准
1.1 生育期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生长,在有效生育期不贪青,能
全部成熟的中晚熟品种。 1.2 特征特性
选择株高 90~110 cm,分蘖率高,秆强不倒,抗 病性强,不早衰,活秆成熟,大穗型且适合本地区种 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如黑龙江:松粳 9,吉林:吉粳 88,辽宁:辽星 1 号,宁夏:宁粳 40 等。 1.3 米质达标程度要求
6 月 25 日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此时已进入
- 55 -
应用技术
高 荣等 北方水稻超高产栽培全程技术总结
水稻分蘖高峰期,秧苗可进行够苗控蘖烤田,由于 采用“育大苗”栽培技术和宽窄行浅栽、垄作沟灌 技术,大秧苗表现为蘖多苗壮,此时早期分蘖的有 效大苗已进入幼穗分化期,营养分配向穗部转移。 抑制分蘖继续增长,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可以靠 水稻生育转换自身调节来限制,无需重烤田,烤田 的目的只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 根系生长,因而,只需烤至田不陷脚程度即可,做 到苗体不受伤,生长活力强。
中图分类号:S 511.0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 6737(2008)02- 0054- 03
北方稻作区温度偏低,≥10 ℃的活动积温有 限,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使北方水 稻生长很难获得高产。为了弥补光热源不足的气 候条件,经过阿城区阿新水稻研究所几年来对北 方水稻种植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北方水 稻超高产种植先进技术,与常规种植对照,可增产 稻谷 20%~30%以上。现从水稻选种、苗床选用、育 种、插栽、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收获全过 程详细介绍此项技术,为北方稻区水稻超高产种 植提供借鉴和参考。
3 钵体稀播早育
3.1 浸种催芽 3 月 20 日水稻选种,晒种 2 d,以增强种子发
芽活力。3 月 22 日水稻浸种,采用 1∶1.1 比重盐水 漂种,清除不饱满的大半仁种子。再用清水洗净种 子上的盐分,用提前 7 d 晾晒好的清水加浸种药 (施保克、使百克、米鲜胺等)剂浸种 72~96 h,待 水稻种子吸水量是种子重量的 1 /4 时进行催芽。 催芽前先用清水洗去种子表面的药液,再用温水 对种子增温,使种子平均温度在 25~28 ℃时装 袋。温室催芽,温度控制在 25~28 ℃,催芽时间
插秧选用宽窄行尺寸、定量、浅栽。行株距 (50+33)cm×16 cm,15 穴 /m2,2 株 /穴,插秧 1 万 穴 /667 m2,保苗(主蘖苗)8 万~10 万棵 /667 m2。 插秧要求水田一定要耕细耙平,平整作业后田面 沉淀 24~48 h,水深 1~2 cm,均匀一致。移栽采用 拉线法,定好行距尺寸,按线摆栽,摆栽时不可深 插,做到“浅插、插齐、插直、插匀”。
钵体育苗时,把营养土撒放在钵盘上,用平板 刮匀、刮平,去除多余细土,对钵体土面压坑,用配 套精量播种器在钵体土坑内播种,每孔播一粒芽 种,播种后上覆 0.5~0.7 cm 营养土,把钵盘在苗 床上按顺序摆排好,用小孔径水喷头对钵体苗床 浇透水,待床面没有积水时,在每 40 m2 苗床上上 覆一袋“丁扑合剂灭草剂”混合土。为保持床面湿 润、不干裂,苗床上铺一层薄膜保湿,苗床与薄膜 间撒放适量粗秸秆作隔熟层,防止高温时薄膜烫 伤秧苗。当苗床种芽 90%出土进入立针期,及时 撤膜,撤膜后必浇 1 次透水,以后发现苗床有干土 部位或湿度不够,应马上浇水,一定要保持床土相 对含水量在 70%~80%,干湿度适合,确保一次性 出全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 3.3 苗期管理技术
秧苗移栽后 10 d 内,插秧田水位保持在垄顶 面以上 1~2 cm 的水层。保障秧苗返青扎根用水 (秧苗扎根之前不可缺水)。秧苗移栽 10 d 后,此 时秧苗已返青扎根,苗根已有在田土里吸收水和 养份的能力,可进行循环性、周期性灌水,6~8 d 灌 1 次饱和水,待田间沟内接近无水时,再灌下一 次饱和水。水田施肥、除草、除虫、防病等项目可在 每次灌水后就进行。
6 井水灌溉增温措施
井灌水温度不足 14 ℃时,对水稻秧苗的生 长限制约束很大,能严重降低水稻产量,所以,应 设法提高井灌水进水田时的水温。可采取以下具 体措施:(1)在井水出水口处修建一个 300 m2 的 晾水池,池深 50 cm,可存水 100~150 m3,水池中 设 2 道可单向流动的隔水墙,使水在池中按单向 流动转向出水口,这样可使井水在池中晾晒增温。 (2)每个水田池子应间隔 6~8 m,设 2~3 个进水 口,各进水口轮流向池中灌水。(3)采用单池灌水 法,不可一次灌多个池子,也不可以几个池子串 灌。实践证明,井水灌溉通过以上技术改进,可提 高水温4~5 ℃,增收水稻 100 kg /667 m2 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