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热力学定理在经济中的应用及说明“如果熵修正到可以包括存储信息的算法信息量(AIC)时,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有丝毫违背”------盖尔曼现代观察宇宙中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在物质宇宙中,现有尺度下都没有违反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理。
人类作为已知自然界中由物质组成的活动最有序、熵值最低的生物,更应该服从热力学定理,而且热力学定理在人类活动中的会有更复杂的表现。
现代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热力学有关概念,然后依照上文的推断对于热力学定律在经济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前几章以就在人类耗散机构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从新定义。
我在这一节中进行总结应用。
财富定义:含有可以使人意识熵值移动的能量载体。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描述能量流动规律的学说。
技术的定义:把自然界的非空能转入人类社会的手段与方法。
意识熵值定义:描述在人类社会中各个耗散体系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人类耗散机构:有人生存的区域。
他是以这个区域中人类状态为对象。
以下为经典物理学中在热力学符号的意义:E ----- 能量 T ----- 温度 U ----- 内能P ----- 压强 u ----- 比能 v ----- 体积 S ----- 熵值下面为了把热力学引入经济学,并且为研究经济学方便以上量为,E ----- 总消耗能量 P ----- 人类活动 U -----人类消耗内能 P ----- 技术行为 u ----- 人类行为 v ----- 物流 S ----- 意识熵值 T ----- 技术水平热力学第零定律: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温度不变。
在经济学中热力学第零定律应用为:在人类耗散机构中技术与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其经济耗散的最高形式,由那一时刻的技术水平来决定。
公式表达: ⎰=S Pdv T MAX在技术水平与资源平衡的时候,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在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体系一般不会翻生变化。
同时要说,社会耗散体系发生变化也有两种根本可能。
第一种可能性是技术水平上升一个档次。
第二种可能性是可开采某种或多种能源的枯竭或者是相对枯竭。
现代社会技术水平的代表体系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又可以说是揭示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人类认识。
他可以使人类了解自然的能量运动规律并掌握其规律,科技使其从非控能转变为可控能,按人类的意志所用。
当技术转化非控能为人类可控能使人类意识熵值移动时,转化的能量就成为人类生活中的财富。
科技可以造福于社会、民族,很多时候也可以对发现人有受益,例如:有人通过专利得到财富;有人是通过开发科学成果得到财富。
人类对熵移动控制是不能超越当时人类科技所发展水平的。
科技是衡量人类社会财富水平的唯一标准(包括精神财富,因为当精神财富是一种学说时,它是一种科学,而执行的过程正是技术转化的过程。
)。
没有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能超越当时具有的科技水平使熵移动。
正如秦始皇杀人无数,但不可能用原子弹征服他国。
一个古代君主可以在其君国中得到大量物质,并可为所欲为。
但不能享受现代家庭所拥有电子产品所带来的方便。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孤立的耗散体系,其每一时刻降低其熵值的能量,永远小于其连续过程中的能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VP S T E δδδ+=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人类社会的解释:在输入经济耗散体系的能量中,只有部分降低意识熵值。
如果能量流入方式不科学,不但不会降低流入体系的意识熵值,反而更加速了经济耗散体系的崩溃。
P δV 在人类社会是有方向的量。
经济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是一个处于平衡的经济耗散体系,其每一时刻降低其意识熵值的财富,永远小于其连续过程中消耗的财富。
在输入经济耗散体系的能量中,只有部分降低意识熵值。
而且如果能量流入方式不科学,不但不会降低流入体系的意识熵值,反而更加速了经济耗散体系的崩溃。
P δV 有方向的量。
机械效率远远小于1是众所周知的。
对人类社会来说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是有方向性的,从人类社会的有序角度上看,能量的输入有时可以起到相反的效果,能量利用效率对于人类的进化甚至常常为负值。
最典型的行为是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无序的主要体现,而战争对于人类社会往往是产生意识熵值的增加。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定理确定了人类进化的的方向。
对于有限能源的利用,与使用效率。
能量相对无限,但是载体有限。
也就是说财富的数量可以完结,但是财富产生的效果可有不同。
30年代的电话与21世纪的手机都可以达到相同目的,但是使用能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耗散体系中,熵永不减少,而且随时间的增加,熵会自发性的增加。
在经济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为:在人类孤立经济耗散体系中,意识熵值永不减少,而且随时间的增加,意识熵值会自发性的增加,同时不定因素加大。
物品长时间使用或存放会变旧。
体系如不加维护,没有能量输入也会失去作用,而且正是由于熵值的自发性,才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在人类生活中商品的多样性。
原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此处的新意义就是多样性与差异性。
当时间t 增0S T pdvdu S ++=⎰T pdv du ds +=0≥S δ加δS 会自发的增加由于各耗散系统中原有的转化能量的能力(du 或pdv )不同在耗散过程中产生了不同大小的δS ,所以差异不可避免,这是生物生存的条件之一。
现在社会还不能用基因的理论说明“天才”一词是否产生正确。
但可以用基因的突变来说明很多天生的弱智、白痴人的由来。
这些人的产生是现代科学技术一两百年内不能解决的。
而且在群居动物种群中,个体差异越大种群的进化水平越高,这是现代生物学可以证明的。
在人类社会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在相貌上,这一个差异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所以由于相貌差异而带来的人类行为上的选择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点上个人意志的熵值移动是不能用提高这个人的行为品德素质来降低的)。
当然有些信仰把大统一作为人类未来的结局,消灭个体差异作为大统一的形式之一。
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定理,就是人类如果无法从自然界不断索取能量,就会灭亡。
人类只有不断索取能量才能进步。
同时这一定理也证实了,人类是不存在最终审判这种大结局的事件。
热力学第三定律:总耗散结构中的熵比他组成部分的熵的总和更大。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人类社会的体现:A 、人类社会基本耗散系统存在条件。
T 1---- 子体系的平均技术水平 S 1---- 子体系的平均熵值(无序程度) P 1----- 子体系内的人类行为 δV 1 ---- 子体系的物流T 0---- 母体系的平均技术水平 S 0----母体系的平均熵值(无序程度) P 0----- 母体系内的人类行为 δV 0----- 母体系的物流B 、用已知定律重新定义市场、企业、价格、商品。
1、 企业:一种在人类社会中通过技术手段,使非控能转化为当时社会意识水平认知的可控能的耗散机构。
∑≥子总s s δδ00001111T V P S T V P S δδδδ+≤+2、市场:可控能再分配与个体或群体意识熵值改变的时间与空间。
3、商品:可以使接受者(或机构)的意识熵值下降,其作用在交换后体现的能量。
4、价格:实际商品中,含有可控能对接受者降低意识熵值的预测值。
由第三定律可知如果把耗散体系转化为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加之与文中的能量分类就可以观察与了解小到一个个体,如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全世界、地球。
复杂到经济危机与生产性质,简单到一个握手、拥抱,推理到人类进化以前,预测人类发展未来,以至可以超出人类形态到全球生物的每一环节,甚至如果在物质宇宙中存在其他生物也必须遵守耗散的热力学原理(注:宇宙生物可以定义为熵值在时间周期内定向波动的耗散结构)。
人的个体特性从心理学上说个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可预测但不可定论。
人本身的复杂性又不言而预,所以其组成的耗散机构在其适度范围内复杂性是远超过量子力学、天体运动学和与这两种学科相配合描述的热力学。
量子力学和与其配合的热力学,简单之处在于内部结构的单一性与建立模型结构简单,所以组成耗散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用数学与形式逻辑可推知,其预见性结果正确率高、种类少。
同样天体运动学和与之相配合的热力学,其个体结构中内部活动在宇宙尺度上的作用太小,以至于不足以影响,其运动而忽略不记。
而星球至星系的大尺度可以用分离式或系统的方法描述,数学与物理推知的结果在大尺度下同样准确率高、种类少。
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本身就是由复杂结构的多体系并加之以多因素组成,所以人类所有结构只能存在于高等的不可预见性和普通的可预测性,而绝对没有定知性与定论性。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周期性与被动性其规律为热力学定律,具体的说应为经济热力学定律。
如果政府想要拥有一个相对有利的市场环境,应按热力学在经济中的定律做事,扮演那只支撑的“手”,而不要主观的扮演什么自以为是的“头”。
如作个有主观性的“头”在现代社会十分可能会出现“乌托邦”那样社会性愚昧的错误。
热力学第三定律也说明了“乌托邦”在人类社会的不可能性。
国家也好、企业也好,其内部的有序程度总是小于其各个元素的有序程度,加之起内部各个元素的相互作用。
其熵值=各元素熵值+各元素相互作用熵值。
热力学定律在经济学还可推论出在摄取同一系统中能量时,能量总是流向总耗散系统中代谢能量相对有效的机构(包括一切生物)。
由于du或pdv不同,不同的耗散系统t的增加产生不同δs后下一个阶段对于原来各个不同的耗散体系会有决定其状态的作用。
这就是众所周知自然界的竞争与自然选择。
这就是热力学定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突出表现为热力学定律中的各个符号在经济学中有不同的解释。
其实这些符号的本质相通性是明显而又不容易发现的。
由于这一层面纱被撕破,热力学定律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就可以把浮于表面的现象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