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 — 理论研究同时,沟通和交流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要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但不是无度或没有边际的交流。
作为一名老师和管理人员,求实、科学、严谨、公平公正是很重要的。
最后,沟通交流不是全部,除了要讲究沟通交流艺术外,每一名辅导员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较高的专业素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品德。
参考文献1关培兰著.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王磊著.学分制条件下辅导员的工作.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7(1):119~1203 吕大伟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浅析.甘肃农业,2006.1:183~1844 贾净远著.素质、思路、艺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刍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1):57~59理顺中国矿业大学两地办学关系的思考徐 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系一、中国矿大两地办学历史回顾中国矿业大学曾14次搬迁,11次更名。
其前身是创办于1909 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
1950 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矿业学院。
1953 年,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 年,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8 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 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2年,两地党委分设;2003年,两地校长分设。
学校1960年和1978年两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3年,两地校长分设,标志着涵盖徐州、北京两地的“中国矿业大学”不复存在,代之以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地的党委、行政完全独立,但学科及部分学术科研资源仍实现共享。
不过,在教育部网站及其各个通知上,仍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称呼。
与此同时,两地学区在办学目标、学校定位等方面也开始出现各自的表述,并淡化了矿大的概念。
现阶段的格局是:共举一面旗,共同谋发展。
二、理顺中国矿大两地办学体制的必要性现阶段双方都一直较为回避两地关系的处理,采取较为模糊的态度,即在官方宣传中不明确提到两地关系,在提及对方时一笔带过或沿用旧称。
这种处理办法,已经对矿大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1.北京方面“名分”不清由于双方长期的模糊处理,一般人很难知道两个学区真实的关系,各大媒体的介绍也多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2003年以前,北京方面一直作为中国矿大的一部分,为师生、媒体和社会接受与认可。
而两地办学体制进一步变化后,徐州方面先天占有了中国矿业大学的金字招牌及无形资产,并在学校的介绍中删去了有关北京的部分,仅简单地以“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一笔带过。
北京方面由于发展太晚、软硬件设施都不完善等原因并没有和地质大学、石油大学一样作为一所北京高校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媒体关注——比如在不少媒体上,中国矿业大学在江苏徐州,其介绍中又没有提到北京部分,北京高校序列中也没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方面成了“黑户口”,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再者,徐州方面在宣传时根据需要将部分属于北京方面的学术、科研成果列为“中国矿大”所有,而北京方面则只能以本方的资源进行宣传。
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北京方面的弱势地位。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35·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2.影响师生对学校的认同由于学校长期的模糊处理,甚至连一些本校师生都难以确切地界定现阶段两学区的关系。
就徐州方面而言,北京方面与学校是什么关系?从笔者去年考察文昌、南湖校区所做的调查来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此很疑惑。
就北京方面而言,师生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和徐州的矿大是不是一个学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反映了师生身份认同的困惑。
同时,由于关系的模糊,两地学生间发生争执的情况较多,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人心的凝聚。
3.造成社会认同困难,且存在误导性中国矿业大学是涵盖徐州、北京两地还是单指徐州方面?很多考生由于弄不清楚,就放弃了报考中国矿大。
同时,两学区在学科设置、资源配置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因为学科共享,在对外宣传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例如矿大共有60个本科专业,北京方面开设了其中的34个,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宣传资料中,都没有提及这一点,仍以60个对外宣传,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是对考生和社会的不负责。
4.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学校办学体制的调整,使得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出现难点。
如前段时间部分长期在北京方面工作、生活基础都在北京的退休教职工,因学校两校区协商存在问题,久拖不决,没有按国务院有关干部调动和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把工资关系由徐州转回北京,造成其在京看病难、报销医药费困难的境况。
由于现阶段两地学区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此事一度由教育部派员解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的忠诚度。
三、理顺两地办学体制的三种设想1.大学总部模式大学总部模式,即由教育部出面,在两个实质上为平等的办学实体的学区之上设立大学总部,组成一个大学联合体。
大学总部负责学区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工作,特别是学科申报,但不具体参与对各个学区的管理,对外总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两方面分别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大学总部实行轮换,不常驻某个校区。
总部不设校长,设立秘书长一职,由两学区派遣专员轮流担任,负责两学区学术文化交流的协调和申报项目的资源整合工作。
建立中国矿业大学统一的教育基础统计系统,建立编印中国矿业大学见报制度,以汇集大学整体办学情况、办学经验,及时地向领导机关和各校区及兄弟院校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在人事、教学、科研上保持现有关系不变。
在对外宣传上,统一以中国矿业大学为名,下辖矿大(北京)、矿大(徐州)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各类资源以总拥有量公布,同时注明北京、徐州分别所占的份额、比例或者其他加以区分的细节(如学科的研究方向等)。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明确了两学区关系,较好地保留了中国矿业大学品牌的无形资产,共举一面旗帜,整合了部分资源,同时,明确了两学区关系,同时有效避免了对两个学区情况的混淆。
其难点在于徐州方面一直以校本部自称,所以,如何将两校区放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共同打造中国矿业大学这个品牌,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2.地质大学模式地大模式即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两个实质上的平等的办学实体,在宣传上没有所谓的校本部与分校之分,双方在学科资源上实现共享。
该模式运行可以借鉴地大的部分经验。
但是,该模式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学校彻底分裂的印象,笔者觉得应该慎重。
3.交通大学模式交通大学模式即两学区分别更改校名或其中一方更改校名,同时放弃在学科等资源上的共享,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办学实体,一如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7·36·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高等教育研究 — 理论研究年分设上海、西安两个部分,一个学校,统一领导。
1959年,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原交通大学上海部分继续招生,1959年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两地的交通大学至此成为完全独立的两个办学主体。
两个学校共享“交通大学”的校名,继续共享分校前的关系类、声誉类无形资产。
该种模式一刀斩乱麻,彻底解决了两地学区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于社会亦表现出一种责任感。
但是,对学校而言,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1 王培松、冷泽兵著.《关于高校异地办学的思考》.宜宾学院学报,2005.4:118~1202 邢志杰著.《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5.3:104~108论课堂教学中的有序与无序伦颖杭州师范大学程宏波华东交通大学一、“有序”与“无序”哲学概念的界定综合传统与现代的观点,我们可给“有序”与“无序”这样定义:所谓有序性,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不仅指不变性、稳定性、规律性、重复性,而且指规定性、约束性、因果性、必然性,是使现象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从更深层次讲,有序性意味着和谐、逻辑上的一致性,进行演绎或归纳成可以进行预见的可能性。
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无序性,客观上说,它是与任何热现象有关的动荡、耗散、碰撞,它的无规律性和不稳定性,表现为在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干扰这个过程、改变这个过程的偏离常规的运动,它是冲击、随机的相撞、个别事件、意外变故;主观上说,它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相对的不可决定性。
显然,“有序”和“无序”这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例如:水流和气流在特定的环境中(如管道……)的流过是有序的,但其水分子或气体分子的运动却是无序的;又如铁磁物质从磁性上看组成铁磁质的各个特定单元的排列是无序的,但作为每一单元的磁性组合却显出有序性形成的衍射花样却是有序的……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界中可谓俯拾皆是。
按辩证唯物观,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其对立性往往是比较突出的、明显的,而统一性则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的,没有“无序”就无所谓“有序”。
表现为平衡、无序的大系统却包含着若干非平衡和有序的小系统。
然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不断地发生相互转化,即矛盾在主要方面上的相互转换关系,当外界条件适合于增强系统组织性时,系统向着有序化方向变化;当外界条件适合于减弱系统的组织性时,系统向着无序化的方向变化。
“一个只有有序性的宇宙,在那里没有变化,没有革新,没有创造。
而一个只有无序性的宇宙将不能形成任何组织,因此将不能保持新生事物,从而也不适于进化和发展。
一个绝对被决定的世界和一个绝对随机的世界都是片面的和残缺的,前者不能进化而后者甚至不能产生。
”“有序”和“无序”作为共生共存的两种状态,无论离了两者中的哪一个,世界都将不复存在。
二、“有序”与“无序”共同组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序”和“无序”是共存的。
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程序、秩序和纪律,即课程设置严格分类,教师按课本条理清晰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期中和期末通过试卷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进行的单向静态评估等等。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秩序和纪律的,没有序的约束,教学就无法正常开展。
课堂教学的无序性是指在课程教学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