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学习指导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

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市场对儿科专用药物剂型的开发程度不够、不适当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儿科用药复杂化的局面,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用药,如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适应症过宽或失控,药物品种选择失当,用药方法不当等等,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

我国现有小于14周岁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毒致聋及其它不良反应。

因此,小儿用药安全已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社会问题。

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科学合理的用药,是医药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更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儿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小儿用药的特点、小儿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小儿用药的不良反应、小儿合理用药。

第一节、合理用药概述一、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这就是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含义包括: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用药包括诊断、处方、标示、包装、分发以及病人遵医嘱治疗的整个过程。

病人的依从性是指患者能否遵医嘱,与使用是否方便、不良反应轻重、医师的负责态度等因素有关。

二、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要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不仅微观到每个人,而且宏观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不仅发挥经济效益,还要发挥社会效益。

三、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

第二节、小儿的生理特点一、生理特点1. 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未成熟,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化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都较成人差,应用利尿剂时易产生电解质紊乱。

2.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身体总水量和细胞内液量较成人高,脂肪含量比例较低。

3. 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药物的反应所以成人疗效较好的药对药物的敏感度高于成人。

也可能有质的区别,不仅存在量的差异,物,对小儿都不一定可用。

4. 小儿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

5.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发育特别快,一般情况下体重可以增加3倍。

因此,小儿用药必须按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决定用药剂量。

6. 生理解剖特点: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二、解剖生理特点我国现有小于14岁的儿童近4亿,且多为独生子女。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六期:1. 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胎儿死亡。

2.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28天之前。

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

3. 婴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

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但容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

4. 幼儿期:自一周岁至满三周岁之前。

是患先天性遗传疾病、消化紊乱和营养性疾病、传染病、中毒和感染性疾病。

5. 学龄前期:自三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急性传染病及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

6. 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期开始前。

7. 青春期:自11-12周岁至约满18周岁。

第三节、小儿药动学与药效学的改变一、小儿的药动学特点1.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

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

小儿处于发育阶段,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胃排空迟缓,多数药物吸收增强,如小儿对丙咪嗪、氯硝安定、巴比妥类等的吸收比成人要快得多;还有的药物吸收不规则,如对氯霉素;有的药物稍一过量即易引起毒副反应。

据资料完整报道,小儿服用水杨酸易引起胃穿孔,皮质激素可引起肠粘膜坏死。

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吸收不完全;另外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经皮肤给药或粘膜(鼻腔、口腔、直肠等)给药可迅速发挥药效,也要注意有些药物局部应用过多即可引起中毒。

有报道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可致小儿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肤肿痛。

由于小儿相对体表面积大,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成熟,主要靠调节体温中枢而降温的药物,如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等)不适合.小儿应用。

2. 分布2.1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空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

2.2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肪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

小儿血浆蛋白对药物的结合力较成人弱,所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对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如丙咪嗪、保泰松、苯巴比妥、磺胺类药物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应加以注意。

2.3 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2.4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功能较差,一些游离型药物可自由通过。

一方面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另一方面也能导致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例如有资料显示可卡因、哌替啶、杜冷丁等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故新生儿禁用。

3. 代谢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

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光生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

新生儿自然出血或颅内出血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一般不超过3d),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4. 排泄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50%,2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在1-5岁接近成人值。

此外,肾小球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

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所以在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

二、小儿的药效学特点小儿的药效学特点与成人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枢神经系统1.1 药物敏感性增高: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反应较成人敏感。

1.2 智力发育障碍: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抑制小儿学习和记忆功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

.1.3 毒性反应: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有些药物易致神经系统反应。

如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 等可致颅内压增高、囱门隆起等。

2. 水盐代谢2.1 水、电解质平衡:新生儿及婴幼儿对泻药和利尿药特别敏感,易致失水,因而对某些药物耐受性差。

2.2 钙盐代谢: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如苯妥英钠、皮质激素除可影响钙盐吸收外还影响骨质钙盐代谢。

四环素能与钙盐形成络合物,可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导致牙齿黄染,影响骨质,使生长发育受抑制。

3. 遗传性疾病3.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多在小儿期间首次用药时才发现。

如磺胺药、抗疟药、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及砜类抗麻风病药等可出现溶血反应。

3.2 其他酶缺乏。

还有一些遗传性缺陷,影响药物在体内灭活代谢,易致药物作用及毒性增强。

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粒羟化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

4. 内分泌及营养4.1 影响内分泌4.1.1 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

4.1.2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骨成长及蛋白合成。

4.1.3 促性腺激素可影响性征发育,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小儿出现性早熟。

4.1.4 苯妥英钠等可诱导肝药酶而加速VitD代谢,造成缺钙。

4.1.5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及保泰松等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4.2 影响营养物质药物通过影响小儿的食欲、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等影响小儿的营养。

如有恶心副作用的药物、抗胆碱药等可使小儿食欲下降;广谱抗生素等可影响维生素的生成;异烟肼可影响维生素B6的利用;抗叶酸药、苯妥英钠、乙胺嘧啶等的抗叶酸代谢作用,都会影响小儿身体及智力的正常生长发育。

5. 免疫反应5.1 新生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一些免疫球蛋白,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此时易受微生物感染,此后缓慢地产生各种抗体,微生物感染对此有促进作用。

常用抗生素杀灭病原体不利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削弱了婴幼儿的抗感染能力,且多种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因此,小儿轻度感染加强护理即可促进其自愈,以少用抗菌药物为宜。

5.2 变态反应是经过后天接触后获得的异常免疫反应,首次用药不致发生,因此,新生药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儿注射青霉素前不需作过敏皮试。

.物过敏反应的首次发生多在幼儿及儿童,且反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6. 其他方面6.1 灰婴综合症。

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剂量大于100mg·kg-1·d-1时易发生,表现厌食、呕吐、腹胀,甚至出现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病死率很高。

近年来由于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的出现,氯霉素在新生儿中再度应用,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治疗范围为10-25mg/L。

6.2 牙色素沉着。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沉积于骨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性色素沉着。

四环素还可抑制骨的生长发育。

故妊娠4个月后、哺乳期母亲、8岁以下的儿童除局部应用于眼科外都应禁用四环素。

第四节、影响小儿用药的外在因素一、母亲用药1. 撤药综合症。

近年来对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引起的“撤药综合症”的报道甚多,即由于孕妇长期用某些药物使胎儿成瘾,胎儿娩出后由于药物供应中断而出现戒断症状。

治疗方法是使小儿安静并防止惊厥,一般主张用原药过渡,控制戒断症状后,再渐减用量至停药。

2. 药物与哺乳(母乳中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2.1 母乳是新生儿的理想食物,但大多数药物均能从母亲血浆转移到乳汁中。

2.2 虽然母乳中药物浓度不高,但新生儿肝、肾功能相对不健全,有可能发生药物蓄积。

2.3 新生儿血浆中蛋白浓度较低,没有足够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游离药物浓度相对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