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词及其历史地位【摘要】张先的词把士大夫的日常生活都纳入其中,创造出的意境别具韵味,而他“以小令作慢词”的艺术手法更是有别于柳永慢词创作的全新尝试,他的词对北宋词风的扭转起着促进作用,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词;张先;意境;苏轼Zhang Xian 's work and its historial roleAbstract:Zhang Xian 's ci include daily life of the scholar-officials and create a unique charm of artistic conception . He has a brand-new trial in creating slow word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y Liu Yong try new Lyrics . His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verse of Song ci and has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Su Shi.Key words:Songci, zhangxian, artistic conception ,sushi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一生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个朝代,是北宋最长寿的一位词人,享年89岁。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他的前半生颇不得意,后半生走上仕途之后才逐渐平稳。
词作也大致是此后所作。
据资料记载,他初为宿州掾,历吴江令、嘉禾判官、永兴军通判、渝州知州、安州知州等许多官职。
这些官职都是地方官,可知张先不曾在京为官,因此也使得他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反而因这些不大不小的官职而过着衣食无忧的清闲生活。
76岁致仕之后,往来于湖杭之间,唱和达十余年。
他的一生诗酒风流,也有不少风流轶事流传,官运不亨通却也过得平坦。
晚年“优游故乡”,为人“遇人坦率,真古恺悌,庞然老成,又敏且艺”。
即使“盐米不继”却也依旧“啸歌自得,有酒辄诣”。
[1]留有词集《安陆集》。
据唐圭璋的《全宋词》统计,现存其词165首。
张先诗、文、词都擅长,苏轼集有跋张子野诗集后曰:“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同上)。
子野虽“多为官妓作词”,但清人陈廷焯却对他的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
子野适得其中。
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
规格虽隘,气格却近古。
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2]作为过渡期的词人,张先对北宋词坛尤其是词风的扭转有着促进作用。
宋初的词坛是萧条的,沿袭的依旧是唐五代香艳,绮靡柔媚的词风,晏、欧等人作为上层文人,生活优裕,轻松闲适的生活情调与这种词风一结合,使得他们的词具有了婉约、雍容华贵的词风。
但是张先因他特定的生活使得他的词含蓄淡远,意境清幽,初步完成了宋词从花间体的“媚俗”走向“清新”的转变。
为后来苏轼等人词风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张先和晏、欧等人处于同样的时代背景中,他们的词风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各具特色,张先在词境的开拓和艺术手法的表现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词境的开拓。
张先走上词坛的时候,已有晏殊、欧阳修等词人,也有不少作品传世,词却依旧带有娱乐遣兴的功能。
然而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北宋的经济文化开始繁荣发展,宋初以来朝廷中饮宴游乐之风的盛行,使词的这一功能有了广阔的发挥余地。
张先词的内容大致有这几种: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叹逝词、宴饮酬唱词、咏物词、风俗节令词、感怀词、写景词、冶游词、羁旅词等。
而宴饮酬唱词、节令词则是张先首创。
他在词境的开拓上更是颇有贡献。
那么何为“词境”?“词境极不易说,有身外之境,风雨,山川,花鸟之一切皆是。
有身内之境,为因乎风雨,山川,花鸟发于中而不自然之一念。
身内身外,融合为一,即词境也。
”[3]张先词境的开拓则具体体现在士大夫日常生活开始进入词。
张先的交游圈子十分的广泛,也时常举行聚会。
他生活的安逸富足,为官的清闲使他经常宴饮欢游。
在这些聚会中,张先创作了大量的宴饮酬唱词。
在晚唐五代至宋初,在文人士大夫的日常交际中,只用诗歌这种正道来酬唱赠答。
词,只能是作为写给歌妓在筵席上演唱而难登大雅之堂。
而张先却率先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将词体的发展规律“实现由应歌体到应社体、由宫廷词到士大夫词、由温柳香软到北宋中期词的瘦硬转移。
”[4]把词广泛地使用在士大夫日常社交场合中,“作为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沟通交流手段”,[5]从而使词登上了大雅之堂,在上层社会中广泛使用。
这类词作有几种:一是与官员之间的赠别词。
在官场中,常常是身不由己的,上边的命令一到,就必须要离开此地到另一个地方去。
于是,离别送行成了常事,而张先与多数官员的交情颇深,大家都心知,这一别也许就没机会见面了,依恋、不舍、无奈涌上心头,作者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创作,自然让他的作品带有了浓厚的感情。
如赠唐询的《山亭宴慢》、《转声虞美人》,赠晏殊的《玉联环》,蔡襄的《喜朝天》等词,张先是第一个在这种场合中使用词的,此后便成了潮流,在分别的时候都相互赠词。
如晏殊的《喜迁莺》、苏轼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等,可以说,这个时期作词送别是司空见惯的。
而张先把在离别送行时的所思所想通过词表达出来,使他的词更贴近文人的日常生活。
如《山亭宴慢有美堂赠彦猷主人》宴亭永昼喧箫鼓。
倚青空、画阑红柱。
玉莹紫微人,蔼和气、春融日煦。
故宫池馆更楼台,约风月、今宵何处。
湖水动鲜衣,竞拾翠、湖边路。
落花荡漾愁空树。
晓山静、数声杜宇。
天意送芳菲,正黯淡、疏烟逗雨。
新欢宁似旧欢长,此会散、几时还聚。
试为挹飞云,问解寄、相思否。
[6]这是一首送别词。
写主人为友人饯别、友人亦不忍轻别的友情,是送别词中的上乘之作。
词作从饯别酒宴写起:“宴亭永昼喧箫鼓”,极写别宴上欢聚情形。
上片极写别宴上的欢乐,环境好,侍女美,酒菜丰盛,鼓乐齐鸣,这是皇宫舞榭不能相比,更连远处景物也是令人欢快的。
写出了友人间尽情的欢乐,从中也可窥见友人间情谊的深厚,感情的融合,这一片欲抑先扬,为下片重笔写深情打下铺垫。
下片写离别,与上片相承,情绪一下跌到低谷,盛宴必散,人生难定。
下片一开头“落花荡漾愁空树”写的绝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结尾处一连用了三个问句,将惜别之情尽吐无余,手法高妙,令人叹服。
二是在聚会中相互之间的唱和之词。
如《醉落魄》作于吴兴莘老席上,《定风波令·西阁名臣奉诏行》作于霅溪席上亦即著名的“前六客”聚会,《木兰花·檀槽碎响金丝拨》作于晏殊画堂席上等等。
这类词是文人士大夫之间在宴会(聚会)中常对某一事件所作的词。
张先词中有与苏轼唱和之作,《定风波令·次子瞻韵送元素内翰》、《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等,而苏轼有《江城·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南乡子·沈强辅席上,出犀丽玉作胡琴,送元素还朝,同子野各赋一首》,词人之间唱和是常事,借唱和来表达或者记叙某一次聚会或者事件是文人聚会的一个特点。
三是在筵席上写给歌妓的即兴之作。
宋时文人聚会,歌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在筵席中,歌妓成了文人们共同的审美对象。
无论是她的外貌、神态、服饰或者是她们的技艺、舞姿,甚至是心理都是文人们描写的对象。
此类作品甚多,如《天仙子·观舞》写席间女子的妙曼舞姿及词人在观看舞蹈时的感受。
《醉桃源·双花连袂近香倪》写的是歌女的歌声舞姿。
《醉垂鞭·赠琵琶娘》则写了琵琶女的技艺,赞其演奏之妙。
纵观张先的这类词作,所叙之事,大到与官员、朋友送别,小到筵席上歌妓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词中所取之物都是来自词人身边的景物,事件。
张先用更多的笔墨尽情描写宴席间的眼前景、身边的人和事,正如张先所云“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这类作品很多。
再如《醉桃源》:双花连袂近香猊。
歌随镂板齐。
分明珠索漱烟溪。
凝云定不飞。
唇破点,齿编犀。
春莺莫乱啼。
阳关更在碧峰西。
相看翠黛低。
这首词以歌女为描写对象,在写她的歌声时,通过写“唇破点”、“齿编犀”,注意到她的唇、她的齿。
尤其一句“春莺莫乱啼”,词人借助于春莺,让它不要啼叫,更是突出歌女的歌声之美。
“烟溪”、“碧峰”、“凝云”也是词人身边之景,也纳入词的写作之中。
在张先的词作中涉及的景物多是真实存在的,或是随处可见的,甚至是琐屑细小的。
如:“絮”这一微小的意象在他的词作中就用了很多次,《南乡子·何处可魂消》中“绿杨轻絮几条条”、《谢池春慢》中“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剪牡丹》中“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定风波》中“若比相思如乱絮”等,词人把类似的意象纳入到了词的审美范畴中,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扩大了词境。
王国维说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7]张先对待自然、对待人生时是真诚的。
否则不会注意到身边熟悉常见的却也是常被忽视的景物、事件,所作之词也是至情至性。
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景”。
(《人间词话》)试看《少年游》:红叶黄花秋又老,疏雨更西风。
山重水远,云闲天淡,游子断肠中。
青楼薄幸何时见,细说与、这忡忡。
念远离情,感时愁绪,应解与人同。
词中上片写了秋天的“红叶”、“黄花”、“疏雨”、“西风”、“重叠的山”、“闲闲的云”、“淡淡的天”这些自然之景的描写衬托出了游子思归的感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于景中含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张先的一生都是平坦的,没有像柳永那样的大起大落,颠沛流离,生活体验是有限的。
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词人来说幸,又不幸。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词人都要有李煜、柳永那样的遭遇。
一生平坦,任何一个人都渴求的,但是正是由于这样,他的词才没有柳永的深刻,却也不能就认为张词不如柳词。
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张先词便是如此。
没有坎坷的经历,虽然不能写出像李煜那样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及生命的悲凉之感,也写不出柳永那样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独特人生体验和心态。
他的一生都在与歌酒相伴,所写之词也多与此有关,这是他的生活,所以周济才会说他的词“无大起落”。
[8]但是,张先在写词时用的是真性、真心这点是毋庸质疑的。
虽然他的部分写歌酒、妓女的词在今天看来价值不高,但是这却是当时士大夫阶级生活交际中的一种风尚。
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和价值观去评价古人。
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对生活中细微美的再现,开拓了词境,使他所作之词别具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