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相》《书愤》导学案 答案

《蜀相》《书愤》导学案 答案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书愤》
1、题目,何意?
书:写愤:悲愤、抑郁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自主学习
(学案)
《蜀相》《书愤》
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
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1、作者介绍。
杜甫,字( ),世称( )、( ),自号“( )”,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 )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 )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 )”,而他则被称为“( )”。2、解释下列加点斜体字的意思。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项王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
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B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自主+合作”导学案年级:高二教师:
课题
《蜀相》《书愤》
课型
精讲
学习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重、难点
抑郁,悲愤(题目)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首联结合内容分析诗歌的倒装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知识落实
二、赏析学案: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1.C2.B
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3、写作背景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慨叹。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杜甫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格特点。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5.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6.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本课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陆游(1125-1210),字( ),自号(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 )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 )。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解析:B.许:称许,称赞。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三、研究讨论,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6、解释斜体的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