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教学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悟(赏析前提):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读准诗歌的节奏和字音(课堂检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诗歌鉴赏方法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歌的赏析要点】
①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三、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1、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2、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3、“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4、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诗歌的主旨。
四、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
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五、我的疑问。
六、小组讨论,答疑。
七、课后检测题
1、填空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2、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C、“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晚我们要在国王面前演一出戏,其中有一场的情节跟我告诉过你的我的父亲的死状颇相仿佛。
B、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C、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
D、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
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六、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