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痰湿体质
徐晓娟
专业:酒店管理班级:102 学号:10531217
摘要:《中医体质养生》把人群分为八种不同的体质,逐一讲述每种体质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易感疾病,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是何种体质,并从饮食、生活起居、精神、药物、经络调养等方面告诉人们,养生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差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体质养生
何为痰湿体质
中医体质学认为,痰湿体质是由津液运化失司而导致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的体质状态。
痰湿体质亦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
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
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
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二、痰湿体质的典型特征
痰湿体质: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易
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
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
宜祛湿化痰。
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
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归纳下来,就有如下几点:
◆形体可胖可不胖,虚胖者时可见到; ◆面少血色,白中常发青,且少光泽;
◆人体好倦缩,手足冰凉,夏天好过,冬天加重; ◆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
◆舌质淡而胖嫩,舌边常有齿印成排; ◆容易出汗,汗出后皮肤多凉;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泻为快; ◆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易出现耳鸣,年过60岁者中耳聋者多见; ◆妇女白带过多.
◆不能喝凉水,一喝冷饮就胃痛,腹痛或腹泻,喝热水后全身舒坦;
◆有关节酸痛,肌肤麻木,肠胃不适,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发病倾向.
三、古人对于痰湿体质的认识
溪明确提出,痰湿体质与中风具有相关性:“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
”并且主张用利湿化痰方药改善体质:“肥人中风,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中风非风”的观点,并指出:“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若果痰气壅,则不得不先为清利。
”除此之外,戴思恭、孙一奎、虞天民、楼英等医家对于痰湿体质与中风的关系,也都有所论述。
清代,这一认识更趋完善,清末医家张聿清指出“体丰者多湿多痰”,“气虚多湿之体……体丰于外,气弱于内”易患中风。
可见肥胖之人,痰湿内蕴,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中风发病机制,历代医家亦有明确的认识,张聿青认为该病乃是“肝风挟痰,类中心脾之络”,“痰湿阻于_阳明之络”;秦伯未日:“筋脉失养……营卫偏虚,遂致风痰扰络,右半肢体麻痹,而为偏废之象。
”可见,痰湿体质患者体内有潜在的病理基础,在各种原因的诱发下,痰浊内生,流窜经络,善病中风。
由于痰湿体质作·519·为一种病理体质具有遗传特征,因此临床可以见到中风发病有家族倾向。
5痰湿体质与哮喘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载:“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晌剧,必有伏饮。
”《症因脉治》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朱丹溪也指出:“凡喘便有痰……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
痰湿体质的人得发病倾向有哪些
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如何进行治疗
饮食调养
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
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
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
适宜痰湿体质者食用的食物有芥菜、韭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蚕豆、木瓜、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山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石榴、槟榔、佛手、栗子等。
应限制食盐的摄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如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枇杷、砂糖等。
此外,杏仁霜、莲藕粉、茯苓饼对该体
质者是不错的食补选择。
要多吃薏苡仁、绿豆
2、日常保养
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
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
在养生方法上应多注意:
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
2,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
3,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得身体机能活跃起来; 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
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5,注意保暖.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因此痰湿体质在寒凉的天气症状较为明显.
3、药物养生
痰湿体质者多发咳嗽、哮喘、痰多、头晕、肠胃不适、呕吐等症状,易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动脉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肥胖症等疾患。
因此痰湿体质者可通过温燥化痰药物进行调养。
4、穴位治疗
痰湿体质需要化痰祛湿,而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丰隆、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这个穴位挺有意思,丰隆是一个象声词,假借轰隆打雷的声音。
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淮南子*天文训》里面就说过: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
丰隆出自《灵枢*经脉》,穴在伸趾长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因此处肌肉丰满而隆起,所以叫丰隆。
丰隆穴主要是化痰湿、和胃气。
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这个穴位可以这样找: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
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 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
可以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
只要是痰湿体质的人都可以选用这个穴位。
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
因为穴位在胃体中部,所以叫中脘。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穴的时候,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我们可以用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或者用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约5-10分钟。
中脘穴位的按摩特别适用于痰湿体质偏于痰湿困脾的人。
同样,足三里也是一个调理脾胃、促进脾胃运化的穴位,而且还是一个减肥的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也可以选用足三里。
痰湿体质的人,还可以选择阴陵泉这个穴位。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
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
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
5、运动锻炼
痰湿体质者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所以最好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气功方面,以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