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难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内容【知识奠基、自学前导】古诗的分类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观沧海曹操【涉入话题、导入课文】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借登山观海来抒怀的诗作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观海的名篇《观沧海》。

【预习积累】1.作者简介:曹操,字,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

东汉末年家家和。

和、合称“三曹”.2.字音检测碣()沧()澹澹()竦峙()萧瑟()哉()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听读朗读、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赏析,质疑问难】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4、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写作手法: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借景抒情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1、《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主旨)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积累)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7、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分析)8.你还知道曹操的哪些诗作?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一作: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涉入话题、导入课文】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预习思考】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补充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2.诵读课文,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合作探究、分组讨论】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愁心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

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1这首诗开头一句写景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2;首句有哪些意象?3最后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5;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1;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情别绪。

2;杨花;子归鸟3;想象(拟人);同情关怀(思念关怀)。

4;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5;(1)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愚节令,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直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