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书

中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书

新乡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书
XX 县教育科
学研究所制
课 题 名 称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
困生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
负责人姓名 X X X
负责人所在单位 XXX 初级中学 联 系 电 话 XXXXXXXX
填 表 日 期 2011年5月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学习习惯
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全校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但是现阶段,我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处于新形式,旧状态的情况。

程度好的学生更加出色,而程度稍微差的一些学生变的不会学,不愿意学,进而厌学,于是班级里的那些学困生只会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模式下逐渐沉沦。

为了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将被动变主动,坚定不移的落实下来。

特此立下本研究课题,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观念,是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学、爱学给他们带来快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目标,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有效教学策略,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语文课程与语文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国内外关于初中语文学困生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人人“乐学、善学、会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四、课题的概念界定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

教学: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的教与学生们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困生: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研究的目标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效率,研究中学生有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促进学困生和普通学生的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语文学困生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是指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语文学习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不完成或出错较多,语文测试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

(二)、学困生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大多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没有上进心;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得过且过;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由散漫无纪律性,无集体观念,做事只考虑自己,其余漠不关心,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低,感情冲动,逞能好强,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而且他们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有的与同学无法交流沟通,有“自闭”倾向,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

我所了解的我校农村“学困生”的情况,却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有很多的不同。

我校的“学困生”们虽然普遍成绩差,在家不服管教,在校期间会经常犯错,老师教育后他们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们却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主要表现在运动会和其他的课外活动中。

他们大都乐于助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热情、坦诚。

他们也都十分爱劳动,老师找他们帮忙也都乐意。

他们比一般的好学生还有礼貌,他们的心胸比较宽广,从不记老师和同学的“仇”。

另外我也发现有很多“学困生”不是不想学,而是自己基础太差。

(三)、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影响学困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a、家长的特征(家长的学历、职业、思维特征、个性、价值观和追求等)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如何;
b、家庭经济状况及学习支出总额,对学生的渴求值有多大;
c、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对子女在学习方面的期望、家庭对掌握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家庭文化生活的数量种类和质量、家庭为子女提供的独立自主及口头表达机会与习惯、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d、家庭辅导的数量和质量及家长对学生评价的水平等。

(2)学校方面的差异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学校因素主要是:学生多,教室少,师资力量薄弱等。

(3)教师方面的差异
教师的素质不高,对待学生辅导不到位
(4)缺乏身心健康教育,精神学科的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在"人这一整体事实中,精神生活与人的心理-----物理(灵与肉)生命统一体完美融合",这与那些将人分解、割裂,把人看做是对世界单纯反映的无生命的"死"主体的陈旧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学校教育既然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主旨,就应当把学校生活当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而不只是认知学习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七、研究步骤
研究周期拟用一年时间,研究对象:新课程改革下的全体学生。

第一阶段:筹备立项及开题论证阶段(2013.6.20-2013.7.20),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提出的课题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3.7.20-2014.7.20),组建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提炼典型案例,进行讨论交流,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示范观摩研讨课,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4.7-2014.8),汇编研究文集,教学案例,展示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做好鉴定准备。

八、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加强理论学习,收集信息,研究相关教学理论。

行动研究法:在深入分析学习者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及课下学困生的个人表现探索出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示范研究,经验总结法:吸取他人之长,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形成理论。

九、课题组机构
课题研究负责人:焦同莲
课题组研究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十、研究成果及提交形式
1、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2、强调学困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困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树立了他们的自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实现了转化的目的。

4、课题研究成果提交形式:结题报告、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教材和案例、现场观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