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训练研究(张俊贤)

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训练研究(张俊贤)

“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成果”交
流会案例
题目: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
训练研究
姓名:***
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南路6号
邮编:100086
邮箱:****************
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生的训练研究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又称儿童多动症,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这类儿童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

有的还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共济运动障碍等。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在5%~10%,国内调查在10%以上,高峰年龄为8~10岁,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大约在60%以上。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具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

有的儿童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

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

以下是我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江某的训练研究: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江某,男,10岁,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四年级。

母亲在怀孕前,父母均有吸烟史,孩子出生时父亲年龄为27岁,母亲25岁,生产为剖腹产,体重3.55千克。

2.学生家庭情况
江某父母文化程度均为中专,因父亲赌博成性母亲与其离婚,父亲较少来看望孩子。

母亲离婚后也较少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每天沉迷于棋牌室。

江某一直与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姥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姥姥管理很严,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或作业写得慢时,姥姥经常会体罚孩子。

姥爷的教育观念是顺其自然,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3.学生现状描述
(1)课堂上经常不听老师讲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难以坚持完成某一项事物,学习成绩差(语文和英语勉强及格,数学不及格);
(2)做事拖拉、贪玩,作业粗心大意,书写潦草,每天作业写得很晚,目前已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
(3)冲动、任性、不合群;
(4)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有始无终,行为幼稚;
(5)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能力差。

2011年12月被北大医院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二、训练目标
1.能够注意观察事物,延长注意的时间。

2.合理运用有意注意,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力。

3.掌握观察的顺序和方法,提高注意的广度。

4.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能够控制身体的平衡。

5.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能够较为协调地运动。

6.克服胆小的心理。

三、训练策略
1.利用各种游戏激发学生看的兴趣,从而提高专注力。

2.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让学生找出相应的物品,物品数量逐渐增加,从而延长学生注意的时间。

3.通过按要求找数字活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注意的广度。

4.通过冲滑板接球、跳羊角球、双脚跳等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5.通过跪走、蹲走、站平衡台上和坐独脚椅上做游戏,训练学生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6.通过攀爬、组合器械,训练学生身体的综合能力。

四、训练过程
(一)注意力训练
1.闪图记忆
出示一组常见物品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几秒钟后教师收起图片,要求学生说出所看到图片的内容,图片的数量可以由少逐渐增加。

2.按要求找数字
出示一张有5×5格子的纸,将1~25的诸数字随机散乱的分布在上面,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找出1~25各数,也可以从25~1倒着找数字,或者教师任意说出一个数字,学生在25个数中迅速找出该数。

教师用电子秒表记录其完成的时间,完成时间越短越
好。

3.在图片中找出规定物品的图片
在一幅画面中藏有一些物品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这些物品的图片。

图片的数量由少逐渐增减。

4.按要求划销图形
在一张A4大小的纸上,随机排列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于上面,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划掉事先指定的图形,如:“▲”或“○”。

指定图形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或3个,图案可以是黑色或白色单独出现,也可以黑色和白色图案混合出现。

统计划对数目,错划数目,漏划数目。

5.按规律画图形
出示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几何图形,学生观察后在图形的后面按照规律继续画出图形来。

6.仿画图形
在6×6的点状图上画上简单的图形,要求学生在旁边同样的点状图上仿画出该图形。

图形开始时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图形,随后难度由浅逐渐加深。

7.走迷宫
出示一幅迷宫图,要求学生先观察图,然后找到迷宫的入口和出口,最后用笔从入口进入,沿路线边走边画,最后从出口出来。

迷宫的路线逐渐由短变长、由粗变细,弯曲的次数逐渐增加。

8.用皮筋在钉板上围出图形
教师在钉板上用皮筋围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学生观察后用皮筋在自己的钉板上围出相同的图形。

图形由简单的方形、三角形逐步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逐渐增加难度。

9.拼图
学生观察拼图的图样,并按照图样进行拼搭,拼图的块数可以逐渐增加。

10.模仿动作
教师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后能够模仿出刚刚看到的动作。

开始时可以是连续两个动作,以后可以逐渐加大难度,三个连续动作、四个连续动作…(二)平衡与协调性训练
1.冲滑板
身体趴在滑板上,双手扶住坡行道左右两侧护板,抬起双脚,双手用力一撑,从坡行道上滑下来,学生自行转弯并用双手在地板上滑行。

2.双脚跳
站在跳袋里,双手握住跳袋的上口,双脚用力向前跳;或坐在羊角球上,双手握住羊角球的两个角,双脚用力向前跳。

3.站平衡台做游戏
双脚站在平衡台上,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保持平衡,与教师进行抛接球、向桶里投掷沙包、模仿动作等活动。

4.坐独脚椅
坐在独脚椅上,双脚分开,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保持平衡,与教师进行抛接球、模仿动作、踏步等活动。

5.走平衡木
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保持平衡,在固定和晃动的平衡木上行走。

先在固定平衡木上行走,走的比较稳以后再在晃动的平衡木上行走。

6.跪走
双腿跪在泡沫地板上,上身保持直立,向前、向后跪走。

7.蹲走
蹲在地上,双手分别抱着左右腿的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脚跟不能翘起。

8.攀爬
在木质、橡胶、绳子等不同质地的攀爬架上,从下向上攀爬,再从上面爬下来,手脚并用,训练四肢的协调能力。

9.组合器械
把滑板、平衡台、小凳子、沙包、羊角球、1/4圆平衡板等器械进行组合,让学生按顺序完成这些器械所规定的动作,锻炼学生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身体运动的企划能力。

五、训练效果
通过一学期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江某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能坚持听讲15分钟以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了,能够听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了;完成作业的速度提高了,且准确率也有所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情绪逐渐稳定,做事冲动的现象有所减少。

六、讨论与反思
以下方面与训练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1.家长的教养态度和配合度。

江某的姥姥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与训练,除了每周2次的在校训练,家长每天在家不仅要辅导孩子的学习,还要给孩子做掂乒乓球、拍球、跳绳等训练。

2.学生训练的强度满足学生身体的需求。

学生每周的周二和周四2次训练,训练次数少,训练的强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每周四次的训练强度比较适合学生身体的需求。

3.班主任教师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班主任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当学生出现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赞扬或物质上的奖励,巩固其正确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及时以眼神、手势或语言给予提示,建立和塑造良好的新行为。

此外,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安静的环境,尽量消除学生周围的干扰因素,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文娱活动、劳动或游戏等。

4.正确的诊断与鉴别。

由于一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的发育、智力均在正常范围
之内,个别多动症的表现与正常活泼好动儿童分界线不明显,所以对儿童的鉴定须采取慎重的态度,切不可给正常活泼儿童乱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的标签。

否则训练不具备针对性,不能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