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成教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缪海燕学号: 04235602031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设计(论文)题目:中小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策略研究指导教师:陈春根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办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可从教务办网页上下载)打印。
3.开题报告字数不少于4000,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日期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06年2月26日”或“2006-02-2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文献综述(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引言: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据统计结果:2001年,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3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
列全球首位。
各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中国产品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中国所有出口产品类别。
一、倾销的概念倾销(dumping)一词源自北欧国家语言,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原意为将大宗货物或其他东西倒翻、倾卸及抛弃。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的定义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
具体是指商品进入一国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或者指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以人为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倾销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进口国的经济或生产者利益造成了损害,干扰了进口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进口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顾名思义,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反倾销当局依法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
自7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兴技术的开发与采用本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在国内也因为产品过剩供过于求而出现了经济滞涨和贸易失衡现象。
为摆脱这种困境,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对本国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和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外大量推销本国市场过剩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内则采用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来产品的竞争。
反倾销便成为了经常使用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
从反倾销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可以被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专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才意识到反倾销对本国贸易发展的促动与保护作用,纷纷出台了本国的反倾销法。
反倾销法(Anti-Dumping Law)是进口国为了保护经济和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对倾销行为进行限制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反倾销法律的逻辑含义、反倾销的起源以及关贸总协定规定的反倾销的宗旨来看,反倾销制定的初衷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反不正当竞争的延续。
[2]但反倾销成立至今,运行结果却事与愿违,每每被一些国家以维护公平竞争之名贸易保护之实滥用,成为限制国外产品同本国产品竞争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变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武器。
在这场反倾销的浪潮中,中国成为了众矢之的,也就必然成为了最大的受害国。
二、倾销的认定倾销的认定指依法调查和确定出口产品是否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出口到进口国市场以及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相差的幅度的法律程序,包括对倾销事实的认定和倾销幅度的认定。
(1)倾销事实的认定所谓倾销事实的认定,是指依法对一国产品是否低于正常价值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事实进行调查和确定的法律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2)确定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3)合理比较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并以出口产品的是否低于其正常价值作为是否构成倾销的认定标准。
1.正常价值的确定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trade)出口国供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Comparable Price)。
用以计算正常价值的可比价格包括三种:(1)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2)有代表性的同类产品出口到合适的第三国的可比价格;(3)推算价格(Constructed Price),即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来确定。
因此,理论上,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并非难事,但由于反倾销的保护主义本质,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经常成为保护主义滥用的首要突破口,从而使正常价值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
2. 出口价格的确定认定倾销存在与否, 还必须确定出口价格。
出口价格是出口商将产品出口到进口国国内实际支付或应当支付的价格,通常根据出口商提供的账簿资料确定。
但是,如通过这种方法无法确定出口价格(如易货贸易)或确定的价格不可靠(如关联交易),按进口商品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推定价格计算。
我国《反倾销条例》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3. 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确定了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之后,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调整,使两者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公正比较,即具有可比性。
WTO《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1)可比价格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的一般交易水平;(2)合理调整价格术语、税收、销售数量、物理特征等可能影响价格确定的因素;(3)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使用平均对平均和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前者指用加权平均的正常价值同所有可比出口交易的平均价格比较,后者指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以逐笔交易为基础进行比较;这两者价格均须发生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并应考虑当天的汇率。
如果出口价格因不同进口商、地区或时间差距较大,进口方可以用其所计算出的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每笔出口交易的价格进行比较。
(2)倾销幅度的认定由于倾销幅度(Margin of Dumping)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实施反倾销税税率的高低,倾销幅度的认定更显得重要。
在欧盟,倾销的幅度高于或等于欧盟进口产品和欧盟国内产业生产的相同产品的总差价。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当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时,构成倾销,两者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但倾销幅度低于2%时可以忽略不计。
认定倾销幅度有四种方法:(1)将产品的出口价格与其国内销售价格进行比较产生的差额;(2)把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比较;(3)将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与推算价格相比较;(4)平均对平均,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对倾销与反倾销的研究概况国外对倾销和反倾销问题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尤其美国和欧盟有一批学者长期对这个问题进行跟踪,使其理论逐渐得到丰富,并经历了从传统倾销理论到现代倾销理论乃至当代理论的演变。
传统倾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Viner,他于1923年出版了《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这一经典专著,第一次对倾销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述,包括倾销的定义、分类、动机、对价格和福利的影响、以及各国法律的对比分析等。
传统倾销理论对倾销的理解就是“全国性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即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销售同质产品,国内市场的售价高于国外市场。
Viner在书中还指出倾销的基本条件是垄断和保护。
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倾销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他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随着贸易模式的发展,传统的倾销理论不能解释经济社会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于是出现了现代倾销理论。
Ethier(1982)最早将低于成本销售纳入到倾销的研究范畴,并且他认为传统倾销理论对于“垄断”的要求过于极端,“保护”也成为当代主张的目的而不是起因了,因此Ethier对传统倾销理论提出的倾销基本条件给予了扩展。
他考虑了存在产品需求条件改变时的不完全调节的要素市场,这一条件对大多数当代问题至关重要,而在传统理论中完全排除了对它的考虑。
于是作为对传统倾销理论的补充,他提出另一个理论,并称之为现代倾销理论:即在一个不确定的和缓慢调解的世界中,倾销是国内要素市场和国际商品市场之间关系的一个整体部分。
这一理论中阐述的关键决定因素包括:不确定需求的模式;未就业要素的其他选择;在不同契约安排下的要素相对禀赋。
Davies和McGuinness(1982)在同一时期也提出了在出口市场以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导致倾销的可能性,通过研究指出为什么商品可以在世界市场低于边际成本销售的三个原因: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追求经营管理的目标;战略进入障碍。
Brander和Krugman(1983)将寡头垄断竞争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独立原因建立了一个倾销模型,说明倾销是由于与寡头垄断有关的结构原因而引起的,而且倾销可以是相互倾销。
90年代起,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从价格分析转向战略分析。
另外,在90年代,因为倾销理论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而国际上反倾销的使用却在不断扩大,所以从反倾销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日益增多。
在此期间,博弈论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倾销和反倾销的战略行为。
并且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影响反倾销投诉和调查的基本因素,很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例如,有一系列实证研究文献是检验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决定因素的。
Finger(1981), Hansen(1990),Furusawa和Prusa(1996),Sabry(2000)等论文采用美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普遍一致的结论:有三种可观察变量似乎是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基本决定因素,它们是进口渗透、国内产业就业和产业的资本存量/饱和度。
近来,国内生产者的出口行为也认为是影响诉讼申请的决定因素之一。
Furusawa和Prusa(1996)建立一个两国相互倾销模型,其中只有一个国家具有反倾销法。
他们发现如果市场条件导致出口市场更多的竞争性,具有反倾销法国家的厂商不会提起反倾销诉讼。
Blonigen(2000)也考虑相互倾销模型,但允许两个国家都有反倾销法,这就使报复成为可能。
他的模型显示,如果来自两个国家的厂商相互有足够的产品出口到对方市场,则可能出现合作的结果,而不会提起反倾销诉讼。
此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例如汇率和GDP,也成为所考虑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