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9年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教版】2019年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目标导航]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理解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易混易错]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但客观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 (1)内因①政治基础: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政策因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基础: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新建厂矿企业数量和新增资本增加。

(2)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易混易错]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要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萧条,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

三、曲折的发展(1927~1949年)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1927~1936年)(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表现①原来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②制碱工厂制成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③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2.全国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1937~1945年)(1)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沦陷区办法,吞并中国民族企业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国统区族企业3.抗战胜利后走向绝境(1945~1949年)(1)原因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重点精讲](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2)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称。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消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

主题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史料1872~1900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

图一图二[史料解读]从图一到图二注意图示史料1895年后商办企业资本总额显著增多,这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有关。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甲午战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史料(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史料解读]史料中的关键信息为“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问题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提示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3.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料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亿元(1936年币值)1920年1936年平均增长(%)产值比重(%) 产值比重(%)年官僚资本 1.84 42.2 2.22 12 1.18民族资本 2.15 57.8 16.32 88 12.41合计 3.99 100.0 18.54 100.0 -[史料解读]注意表格中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比重在1920年和1936年的变化。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简要指出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提示地位: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超过官僚资本。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实行鼓励兴办实业政策。

③“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⑤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不利因素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导致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主题二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史料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分布图[史料解读]阅读史料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信息,即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另一个是图示右下方的备注信息,即产业结构问题。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及其成因。

提示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

原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史料一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①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威胁了。

史料二范旭东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当他兴办的永利碱业公司出碱时,英国卜内门公司跑来要求“合作”,遭到范旭东的拒绝。

②打破了卜内门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

史料三通过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不难看出,③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大运动的发生,都是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不开的。

[史料解读]三段划线句子分别从经济、对外关系和国内政治三个角度分析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

①表明威胁了自然经济的地位,②打破了列强独占中国市场的企图,③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对近代民主革命的作用。

[问题思考]从上述史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提示(1)民族工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题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答案 C解析根据时间提示及材料内容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一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A、B、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2.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

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题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答案 A解析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2018·三明高一检测)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考点】民族资本短暂的春天【题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的原因答案 D解析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属于主观因素,不属于政治前提,故A项错误;B、C两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政治前提。

故选D项。

4.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

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考点】民族资本短暂的春天【题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短暂的原因及状况 答案 C解析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与G -I 段第二个高峰曲线相符,故C 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