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潮版)一、前言2010年的7月2日至8日,我们环境与规划学院全体大一学生以及民生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在嵩山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工作。
在实习前,带队老师给我们讲了实习时的注意事项和队伍纪律,交代我们必备的东西,并对我们分了组。
根据实习的要求,每个组又配发了地质锤,罗盘仪,测绳等工具。
在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观察了嵩山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掌握了一些实习必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更深刻的掌握了有关自己专业的知识,了解其发展方向以及前途,学会了许多野外实习的方法和技巧,明白如何在野外保护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受益匪浅。
二、地质(一)底层概况我们对嵩山地区地质的认识主要是在7月3日,玉皇庙村。
嵩山地区出露有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各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岩性复杂多样,地层之间既有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是实习地层和岩性的理想地区。
我们首先在玉皇庙村西金屑河西岸进行观察。
我们在这看到的石枰花岗岩与罗汉洞石英岩相接触,属于侵入接触关系。
它们具有的特点是先有围岩,后有岩浆侵入围岩中,两者的接触面不规则,接触带有混染现象,围岩受到烘烤,侵入体边常有补虏体,围岩中有侵入体的分支或岩脉穿插现象。
在该点位所在的小路西侧,沿途清晰看到石枰花岗岩上部为第四系冲积——洪积层所覆盖。
两者的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说明岩浆岩形成在先,因地壳上升遭受剥蚀而裸露地表,后来地壳下沉才接受新的沉积物。
罗汉洞组石英岩主要成分为石英,具变晶结结构,节理发育,颜色为白色,但因含有铁质使其表面或节理面上常呈铁锈色。
因受到构造运动影响,结构已具糜棱化特点,其厚度比其他部位要薄很多。
上石盒子组沙页岩和泥岩有灰色砂岩、泥岩等,产状紊乱,岩层破碎严重。
自玉皇庙断层出露点沿小路向南,可见下第三层地层,岩性为暗紫色砾岩,层理发育良好。
砾石成分主要为红灰、紫红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属二叠系、三叠系早期产物。
砾石分选性差,棱角状或次棱角状。
胶结物以泥砂质为主,为基底式胶结和空隙式胶结。
部分砾石可见“错断”现象。
整体疏松易碎,岩石结构成熟度低。
该点位自北沿路向南排列地层依次为石枰花岗岩、罗汉洞组石英岩、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的砂岩泥岩等,再向南为第三系砾岩。
而其上部为第四系沉积物,有河床相白色石英岩卵石层,其上为河浸滩相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层等。
(二)构造我们在该点位可见嵩山石英岩内巨大的断层滑面,为玉皇庙断层,是君召—太后庙断层的东延部分。
下盘为罗汉洞组石英岩,上盘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页岩和泥岩。
断层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表出露石英岩滑面并带有擦痕;2.两盘间地层严重缺失;3.上盘产状凌乱,严重破碎,够成断层破碎带;4.在破碎带上可见断层泥、断层角砾岩。
测得该处断层走向为NE166°,SW86°,倾向为176°,倾角为215°。
如下图(三)地壳发展简史1.嵩山地区在太古代早期与整个地球早期地壳一样,地壳很薄,海底大量基性、超基性火山喷发,溢出的岩浆形成了原始的火山岛,形成最早的火山沉积岩系。
这些岩石经后期的变质作用,成为现在的登封群一部分。
在距今28*108 a左右,本区发生来了一次较大的构造事件,使已经形成的岩石发生变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这些事件使最早的地层发生组成结构的变化,形成区内最古老的嵩qi古陆核,出现陆壳、洋壳并存的局面。
2.古陆核形成之后,嵩山地区仍然断续出现构造活动及物质组分的分异,使陆核面积不断扩大。
陆核出现剥蚀,海槽出现陆源碎屑建造和碳酸盐建造,形成了像老羊沟组中的磨拉石建造。
距今约25*108a 左右,区内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嵩阳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使地层受到严重的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而且使之发生严重变形,形成紧闭倒转褶皱,逐步形成区内统一古地块。
3.嵩阳运动使整个地区褶皱隆起,形成山脉,从而在元古代发生长期风化剥蚀,同时,已形成的山地缓慢下降形成湖盆与浅海,接受碎屑物质和粘土物质,后经变质成为现在的嵩山群。
距今约20*108 a的早元古代末期,区内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中岳运动。
这个构造运动不仅使登封群和嵩山群发生变质作用,而且也发生强烈的褶皱隆起,并伴随大量岩浆活动。
4.中岳运动之后,嵩山地区中元古代地壳开始下沉,海水侵入,沉积了五佛山群。
这一阶段的地壳曾升降反复,以浅海相为主。
在晚古代,地壳开始抬升,特别是在距今约7*108 a的少林运动,使元古界地层发生变形。
五佛山群形成近乎东西向的平缓开阔褶皱,并有相应断裂出现,局部被抬升到雪线上,出现山谷冰川。
5.少林运动之后,嵩山地区同整个华北地区一样,地壳开始慢慢下沉,接受沉积,形成了寒武系较完整的一套浅海相地层。
在此使其发生了怀远运动。
它影响了华北地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抬升。
在距今2.8*108 a的中石炭纪,本区地壳上下震动频繁,海水时近时退,使陆生植物多次被海水泥沙淹埋,形成一定厚度的煤层。
6.进入中生代以后,嵩山地区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影响,古生届地层发生褶皱与断裂,奠定了现在嵩山地质构造的骨架。
7.新生代时期,嵩山地区受喜马拉雅运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表现为大规模的升降运动和掀斜运动,使山地相对上升。
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地区普遍分发育两期夷平面,奠定了现代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基础。
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区内形成了多级阶地和夷平面,出现深切峡谷和突兀的山岭。
三、地貌(一)基本类型嵩山地区基本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中山、地山、丘陵、岗台地和平原等5种类型。
中山分布于小槐树山至跑马岭和石淙河上游一带,东西延伸约27km,南北宽2—7km,中山相对海拔在1000m以上。
低山主要分布于中山南北两侧以及中岳庙—青岗坪以东和小槐树山以西地区。
平均海拔超过900m,多数山峰海拔在600—700m之间,相对高度在200m以上。
丘陵呈弧状分布在低山和登封盆地之间,主要集中分布在嵩山纸坊水库以东、少室山东南侧及告城附近。
岗地是指顶面起伏缓和,两侧为沟谷夹峙,斜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顶部面积的长条状地形。
嵩山地区的岗地主要分布在登封盆地的石道至芦店之间,海拔400m 左右,相对高度100m一下,与颍河支流及沟谷相间分布。
台地是顶面平坦开阔,斜坡水平投影面积远小于顶面面积的正地形。
嵩山地区的台地主要分布于大金店以西和玉寨山北侧的低山和河谷平原之间,相对高度30~50m以下。
嵩山地区的平原包括山川倾斜平原和平坦平原两大类。
登封市城北和玉寨山东侧的洪积扇平原以及君召、江左一带的洪积平原较为典型;平坦平原主要是河流阶地和河漫滩,主要分布于颍河干流谷底和伊河南侧。
(二)断层构造地貌断裂作用使嵩山地区形成众多的断层崖和断层谷。
7月6日,我们的实习路线是由县城至少林寺。
那里是地质构造地貌实习的较理想区域。
由于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断层地貌、褶皱地貌随处可见,断层形成以后,由于长期外力的风化侵蚀,断层崖往往会遭到破坏,最终使其消失,也会使岩壁基部断层线位置被碎屑物质掩埋,失去断层作用造成的明显地貌特征。
但若在此过程的早期,发育了一些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则这些河流会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崖,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就是断层三角面。
断层形成后,断层破碎带由于抗蚀力比较弱,常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即为断层谷。
在此处向南看,可以清晰的看到少林西沟断层的的断层谷、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地貌形态。
7月7日,我们的实习路线是县城到嵩山。
我们途径逍遥谷。
逍遥谷亦称断层谷,该谷东坡缓西坡陡,西侧陡崖上呈现数个断层三角面。
这些都是唐窑—中岳断层的重要标志。
该断层呈西北—东南向,为区域性平移断层,北东盘向北错移,东边出露地层为嵩山群,起边出露为登封群。
该断层对嵩山盖层构造来说具有重大影响,使整个嵩山东部北错,呈左旋。
(三)流水地貌由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包括坡积群,洪积扇,沟谷地貌,河流阶地等等。
嵩山地区较大的沟谷出口处都堆积大量的洪积物。
这是由于嵩山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山坡及沟谷中堆积大量碎石。
降雨后片流迅速汇集于沟谷中,夹带大量泥沙冲入沟口。
出沟口后,由于失去地形约束,水流迅速分散,流速变小,动能和搬运力降低,大量搬运物迅速停积在沟口外形成洪积扇。
随着洪积扇的不断扩大,相邻的扇体练成一片,成为洪积裙。
洪积物呈扇状分布。
分选性差,磨圆度不好。
总的变化规律是:由扇顶到扇缘,颗粒由粗变细,厚度由大变小,层理由不显到略显,分选性、磨圆度由不好到稍好。
7月7日在范家庄北坡上可以观察逍遥谷口—洪积扇。
呈扇形,扇顶在逍遥谷口,扇缘在玉皇庙一带,由此向南倾斜,坡度约7°,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粒径一般为20~50cm,大者可达2~3m,呈次圆状、分选性差。
从扇顶到扇缘砾石由大到小,从横剖面上看,主流线砾石大,两侧小。
由于新构造运动,山体上升,山前相对下降,出现新老洪积扇叠置现象。
7月5日我们的路线为县城到大金店。
我们所在的地区为颍河干流,河谷较宽展,河床纵比降较小,形成比较宽的河漫滩,具二元结构,组成物质又下到上逐渐变细。
谷坡上有四级阶地,此处可看到三级。
一级阶地主要分布于北岸,浅黄色亚砂土堆积,现已被农业利用。
南岸一级阶地不连续分布。
二级阶地分布范围小,垂直节理发育。
三级阶地,堆积为中更新统黄土,富含钙质结核。
谷缘部为第三系地层。
请见下图颍河谷底阶地图(四)其他地貌类型嵩山地区另外还有比较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
嵩山地区的黄土主要分布于山麓、洪积扇体前缘和河谷两侧,多因流水作用而成,属此生黄土,原生黄土少见。
山麓地带的黄土属洪积和坡积而成的,颜色普遍较红,垂直节理发育,风化后呈松散小块状,见于少林寺附近、玉皇沟、逍遥谷等沟口以及石灰岩分布区的山麓地带,厚几米至十几米,下部颜色深于上部。
河谷谷坡是该区黄土的主要分布地带。
沟谷中的黄土多以第三级堆积阶地面为分布的上限,岗地顶面较薄的土层显然与此不是同时期的产物,因此谷地中的黄土是河流冲积的结果。
在外力的作用,黄土分布区形成了黄土崖,黄土柱,黄土墙,冲沟/、黄土倒石锥等多种黄土地貌形态,但无大型黄土梁和黄土峁地貌形态。
四、气象气候和水文Z(一)气候特征嵩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雨少风多,秋季晴朗日照长。
该地区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在河南省气候区划中属豫西、豫西北丘陵干热少雨区。
嵩山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使得气候在空间上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差异。
(二)灾害性天气嵩山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干热风,大风,暴雨与洪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