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A.个体差异最小的B.个体差异最大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个体差异最多的()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
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一项是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5.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明显的群聚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6.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 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8.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 000 m3 2 1 000 m3②淡水湖泊鲫鱼10 000 kg 35 3 600 kg③山地甘草1000 kg 20 300 kg④滩涂沙蚕10 000 kg 30 500 kgA.()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10.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1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12.垂钓是一项很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垂钓时常有钓上一条鲤鱼后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的现象。
经分析知,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被钓上钩的鲤鱼释放了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 .种内斗争 B .种内互助 C .竞争 D .互利共生( )13.下图为某一区域M 、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 、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 .曲线不重叠时,M 与N 不存在竞争B .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 .d <b 时,M 与N 种间竞争激烈D .M 、N 将呈现“J”型增长( )14.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可以解释为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C.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15.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农田管理中的除草是为了A .增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B .促进种内互助C .加强种内斗争D .减轻种间竞争( )16.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 .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C .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 .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17.下列有关生物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18.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大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招潮蟹类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裸露泥滩 5 181 14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12 2 9 0 0 1 10 0 0 A .裸露泥滩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9.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A .群落甲B .群落乙C .群落丙D .群落丁( )2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21.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对人类最有益的一项是A .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 .气候的变化C .人类活动D .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22.在20世纪末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过多、河道淤塞B .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流入河流C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D .过多地退耕还林、还草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2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A .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B .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C .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 .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 )24.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
云杉长成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A .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 .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D .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25.如下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 .A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 .A 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 .A 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 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 .A 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 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二、非选择题26.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其中 (填方法名称)适用于调查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 的个体。
(4)若某长方形地块长、宽为100 m×50 m ,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m 。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 ,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约 株·m -2。
27.右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 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食物)和 都是有限的。
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 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 的影响。
同时,种群数量还受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如 和 等。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 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 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 。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 、 。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28.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 。
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图1 图2 图3(2)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10.0 9.2 8 6.8 5.5 B3.0 2.1 1.1 0.3 0.1 C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3)上图2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29.下面的四幅图,表示a 、b 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四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你认为用哪个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 。
(2)你认为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a 表示 ,b 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