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摘要详细介绍了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的关系。

因为现实市场并不是完全理想市场,它由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问题,就需要政府这样一个具有外部强制力的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而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引发的类似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

首先对市场失灵做了多层次剖析,从市场失灵的含义出发、原因的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再到政府的财政职能,引出了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职能的发挥对市场进行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从而趋近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整个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失灵;财政职能;资源配置1.市场失灵经济学中把所有妨碍人类经济活动进入帕累托最佳境界的各种原因统称为市场失灵。

或者说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会边际成本,而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正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才要通过国家财政只能这一个杠杆调节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1.1市场失灵的含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一方面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严重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最佳。

另一方面又表明社会经济交易处于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未达到最优状态,而需要政府的调节。

1.2市场失灵的原因1.2.1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促进市场的活跃性,但是竞争的局限性在于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

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因素而产生了垄断。

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

而市场又存在垄断,垄断造成的后果: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

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寻租行为等。

正因为垄断的存在,市场就不可能处于完全竞争的结构。

所以市场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它就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2.2公共产品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

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需要付费的。

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

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

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正因为这些公共产品的存在。

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就不一样了。

整个市场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经济。

1.2.3 外部经济效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

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

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

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

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

政府会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在税收上会调节。

从而也影响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

除了政府外这些企业对人直接造成的影响而对其赔偿也会影响厂商的成本。

相反对人类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企业或者新型企业政府会给其优惠或者补贴,从而也会影响其成本。

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它直接影响着厂商的成本,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活动。

1.2.4非对称信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因各种因素而收集的信息是不同的,出于某些目的一些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从而损害正当的交易。

这些欺诈现象会严重影响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

若政府不能及时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那么市场难以正常运转。

因为存在很多的认为因素影响的市场竞争的绝对化,所以市场也不是真正的完全化的。

1.3市场失灵的表现1.3.1.失业问题(1).竞争的失败和市场的垄断形成,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很多的企业迫于此而破产,失业压力也增大。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条件。

(2).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

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1.3.2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从失业人口的增多,依赖社会公共资源同样也增多。

例如国防、公安、社会福利.医疗等等占用的公共资源就加大。

当然这不仅仅是失业引起的,可能还有很多原因。

但是对于市场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

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就有可能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1.3.3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包括: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等。

而人类随时都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煤炭的发电、与树木有关的生活用品。

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

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

有时尽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1.3.4影响区域经济的格局各地区的市场机制不一样,自然资源,发展程度、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

地区经济的发展越高,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

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

各区的利用资源的程度不同,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各区域的经济格局。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可知外部负面效应也很明显,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1.3.5贫富差距加大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

一方面,资本拥有越多者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消费拉动经济的这种作用会缩水,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1.财政2.1财政的定义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2财政与政府的关系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财政是一种政府行为,财政的主体是政府(或者说国家),是为实现政府职能服务的;政府是财政分配的组织者和主持者。

财政包括中央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国家财政职能是指中央政府财政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其对象是全社会。

3.财政职能3.1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它能通过税收的杠杆,缩小贫富差距。

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1)、税收转移支付,即对高收入家庭课征累进所得税并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从而缩小因市场失灵造成的贫富差距。

(2)、用累进所得税的收入,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

为公共产品的供应提供更好的资金链,同时也是社会突发事件的有利保障。

(3)、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例如:黄金首饰、化妆品高档酒水等都实行较高的消费税。

(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同时给予低收入者福利补贴。

这样既有利社会的稳定,也有利市场经济市场的发展。

(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

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在机械化的市场经济中占一席之地。

3.2资源配置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机制发挥其作用,调整市场机制的被动性。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

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能有效的调节各区域经济的不协调。

资源配置只要表现在以下:(1). 财政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2)、财政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许多新型行业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它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个平台,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和集中性资金支持,防止规模不经济的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