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2009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式启动,高中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本人就新旧课程的特点并结合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浅析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我们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尝试,不妥之处望予批评指正。
一、课改的历程
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04年起,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陆续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等15个省进行。
2008年,教育部同意山西、江西、湖南,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省,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省与云南、湖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至此我国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全面展开。
此次课程改革在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范围最广,普及面最大,单从时间上看,10余年时间虽然有些仓促,但这也正确表明了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亟待改革。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而青少年的素质要依靠国家的教育,当今时代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二、课改的内容。
新的理念: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同时又必须关注人的自然性和个性,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是为学生自身学习
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的目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可自主选择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平台。
新的内容: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程,新增加通用技术课程,将进一步要
求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思考,拥有一技之长。
新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要求
评价有利于对学生的发展诊断试的反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
多样,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规模较小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在
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的家长多追求学生高考成绩,而倍感压力,新课改之前,学校的师生整天以高考为目的,“学、练、考”三点一线,极大的压抑了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厌学
情绪,学校发展面临困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为了更好的实行新课程改革,我校在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有实质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知识拥有者,而是要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等。
为此,我们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理念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钻研课标和教材,了解新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拓展知识视野,针对新的教学内容做好知识的储备;做好物质设备的准备。
同时,我校计划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于辐射作用。
(2)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
(3)校长任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起到带头作用。
(4)增加与兄弟学校的课改交流,“请进来,走出去”。
激发教师的热情。
(二)对课程进行研究。
新课程的内容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出现多元化特点,必修课程与原先课程比较,最大区别是在文化课程以外又增加技术与设计和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必修课程开齐开全,对新增内容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不同,必修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达到高中基础学业水平开设的,而选修课则是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选课成为它最大特点,针对此问题我们各教研组对所教学科的选修内容作了大量整理工作,将各学科选修课程的模块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张榜公布,供学生选择。
校本课程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展现了新课改的特色教学,为了鼓励校本课程研发,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为教师重大教研成
果。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了学生更多接触和了解社会,为此我们展开了校园周边环境调查,包括各个行业,交通、资源、风俗等方面,初步拟定几个专题。
2、制订开课计划。
学分制是新课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大转变,各课程均占一定学分,但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确定新课程内容基础上根据学校师生情况,尝试制订了开课计划。
程序;(1)确定各课程开课时间,折合成相应学分。
(2)按先必修后选修进行学期分配。
(3)在满足必修学分基础上征求学生意见,确定选修课程。
正在发送(三)评价机构、程序的设立。
传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在评价上的变化主要体现
在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两方面。
多元化评价是指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来说,一是要评价内容
的多元化,具体来说应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7个维度,并明确了各个维度的要素及表现。
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之间,家长等多方向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过程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各个方面评价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只看学生某阶段的表现如何,更应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历程,加以引导。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校规模小、条件差、人员少,在学生各项表现评价中存在不够细致、全面的问题,有待改进。
除上述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以外,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推广遇到了更多困难。
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转变要以现代化教育设备为支撑,而现实情况是农村的师资薄弱,难以达到要求;新课程改革要以教师的转变为前提,需要大量的培训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讲座就可以完成的,但培训费用成为学校的一大难题,农村学校班级设置于城市不同,班容量较大,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中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
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有其先进性、科学性,但改革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农村地区,我们不能奢望新课程立竿见影,应当给各地适应和转变的时间。
但同时我们相信,课改必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