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5-01-05T14:06:49.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阿里木·达吾提[导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

阿里木·达吾提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

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碍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于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

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已属不易,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艰辛地探索着教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施加的种种影响,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到今天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

使我们无法摆脱这一旋涡。

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

试问在这种环境中,谁还敢真心去致力于素质教育,还是明则保身重要。

当然,这也有新课程实施还没有完善的缘故。

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要改变这一点,谈何容易,如果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倾向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书面考试成绩仍是学生升学天平上的重中之重。

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偏爱,也使得教育不得不被其左右。

导致有些学校为争得社会信誉和生源,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又大大向前跨越了一步,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书面考试与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相容?回答是肯定的。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考试与应试教育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给教师和学生一锤定音,其过程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想认识指导着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

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着所谓纯知识的教育。

至于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多少联系,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心。

纯技能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的眼中也只有分数。

分数取代了一切。

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冷漠的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

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益。

所以,“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

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参与、合作、引导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

”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程改革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作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

其次,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在着哪些差距。

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再次,要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不采用高利害的评价,尽可能多的采用低利害的评价。

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结果,必然会产生高利害的评价。

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打击,影响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

本次期中考试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我感到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一种恐惧,一种抵触,而是情绪比较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采用低利害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数次的考试中挑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带回家,要掌握批语的艺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不是在教师的威压下作表面的妥协。

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