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导言课(共37张PPT)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导言课(共37张PPT)

问题明确、要点清晰、结构完整 4.规范训练,步步高升。
能力和成绩可以练出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
(三)应用市场
常见的纪年方式: 1、公元纪年法 2、王朝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4、年号纪年法 5、民国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 公元纪年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纪年方 法。我们现行中学历史教材采用的就是这 种纪年方法。
史 认
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
任何阐释都蕴含价 值追求和人文情怀
家国情怀

准》
四 高中历史学习攻略
历史学习攻略
(一)总策略
• 弄懂落实:

五个“W”,一个“H”
• 五个W:when, where, what, who, why 一个H: how
(二)具体步骤
1.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2.课堂主打,全神贯注。
• 相传是以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之前称 为公元前ⅩⅩ年(BC),之后称为公元 ⅩⅩ年(AD)。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2、王朝纪年法
• 此种表示时间年代的方法在中国历史教材中比 较常见。
• 如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 、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明、清等。在教材中有时用朝代表示时间,如 “秦”末农民战争,生活在盛“唐”的李白。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所谓“历史”,包含两层意思: 一、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二、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经过人脑的思考、 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
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
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
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
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 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
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优秀文化 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坚定信念,拓
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
展视野,……。
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
基础性: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 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
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 本规律和大趋势。……进一步
一要“心到”;
二要“眼到”;三要“耳到”; 四要“手到”(记问题或提示词、划要点,标序号等);
五要“口到”;
3.课后内化,高屋建瓴。
通过画时空坐标图和思维导图,将单元、课时、子目之 间的逻辑关系要理清。
做到:问题明确、要点清晰、结构完整。
(二)具体步骤
1.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2.课堂主打,全神贯注。 3.课后内化,高屋建瓴。
高中历史课程
必修
选择性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采用通史框架下专题编 排的方式,按照历史的 时序,分为24个专题。
中国史有14个专题 世界史有10个专题
模块1 国家制度 与社会治理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修
模块1 史学入门
模块2 史料研读
三 初高中历史课程之区别
初高中历史区别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 史导言 课(共37 张PPT)
初高中历史衔接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 史导言 课(共37 张PPT)
一 什么是历史?
历史
• “歴”,其下是“止”,在甲骨文和 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 穿过森林。《说文解字》说“历, 过也,传也”。“过”表示空间上 的移动,“传”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 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 仿佛人的手在握笔记事。这个“史”, 就是商朝专管记事的官员,即史官。
•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hi story: 他的故事
《中央日报》
《大公报》
《解放日报》 《西北文化日报》
【什么是历史】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 干支纪年,又叫甲子纪年,是十天干依次相配 十二地支而形成的纪年,六十年为一周期即俗 话所说“六十一甲子”。它是中国历史上沿用 下来的一种纪年方法。我国普遍地使用干支纪 年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干支纪年方法在历史 古籍中运用较多。
比较、综合、论证等
历史学是
研究人类 历史进程
需要有科学的历史 观和方法论指导
唯物史观

的学科, 是在一定 的历史观 指导下对 人类历史 的叙述和
须将史事置于特 定的时空下考察
推理和论证须依据 可靠史料作为证据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构 正 确 的 历
阐释。 ——《普
历史叙述本质上是 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东周
秦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五代 十国
隋 三国两
晋南 北朝
北宋 南宋
辽 西夏 金
东汉 元明
西汉 清
中国古代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3、干支纪年法
“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 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
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拓展历史视野, 发展历史思维,
人文性:陶冶心灵,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
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
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
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
考评: 史实、感想 要求:判断、理解
原因、概括、阐释等 比较、综合、论证等
初高中历史之区别
1.课程性质:
基础性、感性认识--深刻性、理性认识
2.教学内容:
(1)角度拓宽 (2)深度增加 (3)逻辑性强
衔接要点: 学习方式 和思维方式 要转变;
能力要提升;
3.考评要求:
判断、理解等---
学科素养要 突出
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
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
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 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 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吕思勉
二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简介
基础性(柔性)、感性认识 深刻性(刚性)、理性认识
具体课例:
《五四运动》
初中: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高中: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
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内容: 1.角度拓宽(政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等); 2.深度增加(前因后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 3.逻辑性强(单元之间、单元与课时之间等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