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时程增强翻转的研究进展

长时程增强翻转的研究进展

现,在海马CAl区,LTP诱导后给予能够诱发癫痫
的电刺激,可以明显减小LTP的幅度。这种使已经
Hz,1000脉冲数)诱导哪翻转的
作用更强(Fujii等.1991)。Burette及其同事的研究 表明,在麻醉动物的海马向前额叶皮层投射的纤维 通路上,LTP诱导后2小时,施加1 Hz的双脉冲刺 激(双脉冲间的间隔为5 ms,总脉冲数900)较1
m的刺激频率为l
Hz(常用的脉冲总数为900个
脑内记忆形成和信息贮存的机制之一,并且有证据
脉冲)、2 Hz(1200个脉冲)和5 Hz(600个脉冲)。 Fujii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在豚鼠的海马CAl区, 当诱导LTP的高频刺激施加20分钟后,给与1
~lo Hz
表明,晚时相哪(1ate
phase
m,L—L1'P)在海马长
mosynaptic
册诱导20分钟后神经元出现自发的电活动,那么 这种电活动就能迅速、完全地翻转m,无论这种 哪是由电刺激诱导的或者由视觉刺激引起的
(Zhou等.2003)。 二、LTP翻转的特性 (一)时间依赖性资料显示,施加翻转刺激的
depotentiation),即LTP翻转存在通路特
异性(Staubli等.1996)。然而,有些在体实验的研
穿通通路已存在的诱导30分钟和达到饱和的LTP
翻转,这种现象称为异突触去强化(heterosynaptic depotentiation,Doyere等.1997)。 (三)年龄非依赖性
term
施加在时间窗内的翻转刺激才能有效的引起哪 的翻转。并且翻转的程度与LTP的翻转刺激和哪
诱导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成反变关系怕J。 在海马脑片标本上,高频电刺激在CAl区诱导 产生LTP后,立即施加低频刺激可导致LTP翻转;
Hz),高频刺激也可诱导哪翻转。通常用于诱导
万方数据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有关刺激强度在诱导哪翻转
中的作用,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
低[5]。 LTP翻转还受实验条件与动物状态的影响,尤 其是在体或离体条件的影响。在大鼠在体实验中,
除了电刺激之外,药理学方法也可以引起册
的翻转。有实验报道,在海马CAl区,在LTP产生3 分钟之后给予I型mGluR激动剂3,5一二羟基苯甘 氨酸((S)一3,5-dihydroxyphenylglycine,DHPG)可以
数却可以引起诱导24小时后的m翻转(Doyle 等.1997)。Doyle认为,m翻转可以在岍诱导
很长时间之后发生,提示LTP翻转的基本机制(如 某些受体的去磷酸化)在LTP后期可能不受蛋白合
以使其翻转(“n等.2000)。Li及其同事的研究表
明,在12—18天大鼠的海马CAl区,短暂施加谷氨 酸受体激动剂NMDA,也可诱导LTP的翻转(“等. 2007)。以上报道的药理学方法引起的LTP翻转,
维挣7。。又有实验证实,多巴胺受体对LTP的发生
可能有易化作用,对去强化有抑制作用。因为在海 马CAl区,施加DI/D5型受体的激动剂6一Chloro・ PB可明显降低LTP去强化的幅度,使用其拮抗剂对 LTP有抑制作用(Otmakhova等.1998)。也有研究 报道,清醒大鼠齿状回部位LTP的去强化可能与5一 羟色胺受体4(5-hydroxytryptamine,5一HT。)有关,因 为应用其激动剂可以抑制该部位LTP翻转(Kulla 等.2002)。 关于如此众多的神经递质受体参与LTP翻转, 有推论认为,可能不同受体参与的去强化同时存在 于同一个突触,只是由于不同的刺激参数激活了不 同的受体,进而引发不同的细胞内事件"J。 (二)受体的去磷酸化 虽然不同受体参与
究却发现了与此相反的现象,即异突触传人,而非同
时间对能否引起m翻转非常重要,谓之m翻转 的时间依赖性。早期的研究发现,只有当m诱导 后30分钟内给予翻转刺激才能有效诱导m翻转
(Chen等.2001),因而提出了时间窗的概念,即只有
突触传人能够翻转该通路的哪。如在齿状回部
位,在外侧穿通纤维通路施加强直刺激,能引起内侧
或称为去强化(depotentiation)。I胛翻转在一些生理功能的完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时相L1['P翻
转参与了神经环路的细化过程,而晚时相LTP翻转可能是消除有害的或病理性记忆(如痛觉记忆、 成瘾记忆)的重要机制之一。因而近年来LTP翻转研究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引 起L1’P翻转的条件与机制方面的研究资料予以综述。 关键词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翻转;去强化 中图分类号Q426 长时程增强(10ng.term potentiation,L1甲)是大
引起哪翻转至基线水平,但在唧诱导后10分 钟或30分钟后给予DHPG,只引起岍的很小幅
度的去强化(Zho等.2002)。Lin等在大鼠杏仁核脑
片上,在m诱导10分钟之后施加II mGluR激动
剂2S,3S,4S-2.羧基环丙基甘氨酸((2S,3S,4S)一2一 (carboxycyclopropyl)glycine(1-ccg),L—CCG),也可
区,册诱导后10分钟给予TBS也能有效地翻转由
高频刺激诱导的LTP,已知频率为4~6 Hz的0波 也是海马神经元的自身活动节律(Larson等.1993)。 Zhou和Poo提出,通常用于引起去强化的刺激
高频刺激以及癫痫活动等(Fujii等.1991)。m翻
转的现象已经在多个脑区被发现,其中包括海马、杏 仁核、视皮层、前额叶皮层以及感觉运动皮层,并且 在大鼠的在体和离体(脑片)实验中均得到证实。 LTP翻转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已有资料 显示,在神经发育过程中,早时相LTP翻转能阻止 病理性突触的稳定,参与了神经环路的细化过 程旧1;而L—LTP翻转可能有助于病理性记忆(如痛 觉记忆与成瘾记忆等)的消除。因而,近年来LTP 翻转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诱导LTP翻转的刺激
大鼠海马部位LTP翻转在m形成1小时以内容 易发生,若在m形成24小时之后则不能发生(xu 等.1998)。而在大鼠杏仁核脑片上,在哪诱导10
分钟后由低频刺激(LFS)引起的去强化与l小时之 后的没有差别(“n等.2003)。Doyle及其同事的研 究表明,在麻醉动物,lO Hz的刺激只能引起诱导4 小时后的LTP翻转;而在清醒动物,同样的刺激参
Hz
形成的唧减小(即已经强化的突触传递效能降
低)或消失(即强化的突触传递效能降低到强化前 的水平)的现象均被称为LTP的去强化,或称为
的单脉冲刺激(900脉冲数)具仃更强的去强化作用 (Burette等.1997)。研究还发现,在海马脑片CAl
m翻转。资料显示,在LTP诱导后的数分钟内,多
种刺激可以使其翻转,包括短暂的缺氧、低频刺激、
示,m翻转所执行的生理功能可能在动物的~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LTP翻转的机制 许多研究表明,去强化需要NMDA受体和促代 谢性谷氨酸受体的参与,不同的去强化刺激选择性 激活了不同的分子。也有推测认为,去强化的机制
3.其它受体:报道与m翻转有关的受体还有
腺苷受体、多巴胺受体以及5.羟色胺受体等。已经 清楚,腺苷(adenosine)对突触传递效能有抑制作用 (Arai等.1990)。有资料表明,腺苷受体激动剂可 以促进LTP翻转的发生,而其拮抗剂有助于LTP的
不能引起其去强化,而当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相同 频率的双脉冲刺激引起了L—LTP的部分去强化∽J。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310)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青 年基金(YQN0811)资助课题 △通讯作者
在研究LTP翻转的动物实验中,施加电刺激是
引起翻转的主要手段。通常能够翻转坍的有效
刺激是低频(1—2 Hz)刺激或0波刺激(TBS,4—6
成的影响。而在体实验条件下影响I胛翻转的因
素较之离体条件更为复杂。以上研究资料显示,关 于LTP翻转的时间依赖性,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 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在成年大鼠海马脑片
被认为不同于电刺激诱导的哪翻转,是一种新形
式的去强化。 当慢性实验大鼠在其海马CAl区诱导出LTP 后1小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可出现LTP翻转的现 象;同时发现,当大鼠进入新环境后,在海马神经元 上记录到6—8 Hz的锋电位发放(Xu等.1998)。 xu等认为,这种频率的锋电位发放提示海马在进行 新信息的处理,新信息的处理过程可能导致了原有 U'P的去强化。在视网膜上的研究还发现,如果在
上,在已强化的通路上,多次施加双脉冲低频刺激引
起了突触反应的不断增强,而当m达到饱和后, 同样的刺激参数又引起L-m翻转∞1。提示,LTP
的饱和可易化其翻转,这可能是突触的自身保护机 制之一。
总之,引起m翻转的刺激或条件是复杂的,
目前距离揭示其全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路特异性 在一些离体脑片上的研究 表明,翻转刺激只会引起接受该刺激的通路上已有 的LTP翻转,而不会翻转到达同一突触后神经元的 其它通路上的LTP,该特征称为同突触去强化(ho-
应该与诱导m所引起的细胞内变化相反,即兴奋
不同类型的受体、改变了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数量、激 活不同的蛋白磷酸酶,进而引起不同的细胞内生化 过程。 (一)介导LTP翻转的受体 1.谷氨酸受体:谷氨酸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内 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完成基础的兴奋性突 触传递以及学习与记忆等高级功能中均发挥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而谷氨酸受体的多样性是其完成多种 重要生理功能的基础和保障。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谷氨酸的促离子型AMPA受体介导了神经系统的 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而具有配体、电压双门控性质 的NMDA受体不仅介导了多个脑区LTP的产生,而 且可能与LTP翻转或去强化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室的研究证明,LTP翻转需要NMDA受 体的活化,因为外源性使用NMDA受体拮抗剂D- APV能抑制LTP翻转H J。然而,也有研究报道,翻 转刺激引起的去强化不依赖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以及 Ca2+通过NMDA受体的内流,而是涉及促代谢性的 谷氨酸受体(mGluRs)(O 7Mara等.1995),并认为其 中有突触前机制的参与(Lin等.2005)。在海马 CAl区的研究显示,突触前I、Ⅱ型促代谢性谷氨酸 受体(group I&II mGluRs)的活化与随后G蛋白耦 联的信号转导系统参与此过程,并且受突触前Ca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