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目录摘要 (3)Abstract (4)前言 (5)正文 (5)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5)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6)1、纯美的爱情故事 (6)2、淳美的自然人性 (7)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 (8)1、传奇的女神之“爱” (8)2、凄“美”的悲剧命运 (9)四、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性;优美;健康;自然Abstract"Border town" i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ditional pastoral, tru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shen congwen, soaked in an atmosphere of "lyric poetry of countryside".Perfect embodiment shen congwen the obsession with "xiangxi world";For humanity, RenQingMei life forms of longing;To "love" and "beauty" goddess "cui cui" worship;To "build"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art, embodies his desire for beauty and pursuit, to "a beautiful, healthy, natural and not in human nature of life form".Key words: grateful, health, nature.前言《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是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
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部雅致、清新而乡土气味又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湘西世界,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灵魂。
阅读《边城》,首先震憾我的是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
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尤其是作品中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富有诗情,那么地和谐,那么地优美,那么地纯净,那么地本色,令人钦慕。
《边城》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主体的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后人所仰慕。
一、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沈从文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
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吸着他的全部情思。
沈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正如他所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在他的湘西世界,他终于看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于是他便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苦心经营他的“湘西世界”,宣泄他的湘西情感。
他把时代精神的需要与他对湘西世界的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艺术家的执著和忠诚来建构他的艺术机制。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
其中最动人的一章就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纯朴善良,勤劳忠诚,正是沈从文毕生膜拜的。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美、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正如《诗经》中“适彼乐土”,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1、纯美的爱情故事《边城》在沈从文心中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
人性美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向往和赞美。
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美由上帝造物之手产生。
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
“神”“爱”“美”三者为一体。
沈从文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
《边城》中的湘西社会中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的人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边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爱”才使得湘西小城、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的。
《边城》编织了一个令人动情、凄婉的爱情故事:船总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二人和议以唱歌打动她,让其选择一个。
天保自知无望外出遇难,哀伤中的傩送也出走了。
老船夫也溘然长逝。
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2、淳美的自然人性作品展现了人性美又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外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他终生为乡邻服务,却不图别人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女儿殉情后,他又毫无怨言地爱抚外孙女,直至撒手人世。
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沈从文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着意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通过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违的“善良人情”,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的“女神”。
1、传奇的女神之“爱”沈从文毕生致力于构筑善与美的“神庙”,而神庙里供奉的是至善至美的人性,而翠翠便是人性的最完美的“女神”。
她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在这片灵山秀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
碧溪咀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质朴的民风民情净化了心理。
她绰约动人、秀外慧中,有着水晶般晶莹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
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
她在沈老笔下闪耀着一种神性之美。
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融铸着他身上具有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因素的田园牧歌情怀。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
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
她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
2、凄“美”的悲剧命运沈从文以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她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
诗一般的笔调叙述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她的爱情世界是那样的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厉害关系,同时又有一点朦胧、若隐若现那样诱人却又难以把握。
她对二老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两年后进城看龙舟,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而后对情郎更执著追求。
后来傩送按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甜蜜幸福的爱情。
天违人愿,这个痴情的少女最终却迎来了人生的风暴:外祖父去世,二老负气出走。
但她依然痴情坚守渡口,苦盼情郎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翠翠的也许是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是孤独的,是惆怅的,郁闷的。
翠翠的命运蕴含悲剧成分,也许是性格因素,也许是冥冥中注定,重蹈母亲的劫难,心中有梦却可望不可及,凄艳幽渺,使我们倍感悲哀的份量,更仰慕她对爱的那份痴情,敬佩她为爱而忍受等待煎熬的勇气。
读到这里,诗意中忧伤呼之即出。
然而,读者并不会感觉这有碍于文中美的表达,反而更增添了另一种难言的美,增添了诗意,增添了心中的希冀与向往,更增添了翠翠这尊女神的完美和圣洁。
翠翠犹如山涧流淌的一缕清泉,清澈透明,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