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全解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全解

编号:南华大学学年论文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作者姓名:张凤香所在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谢晓鸣班级: 14 级中文1班学号: 201441201152016 年 10月2日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考核表作者姓名张凤香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44120115 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指导教师谢晓鸣职称讲师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年月日建议等级:指导教师(签名)评审小组评阅意见年月日评定等级负责人(签名)审定等级负责人(签名)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摘要:任意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因素与人文环境。

湖南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故事背景发生的场所,他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必然介入到作者的创作中,成为沈从文小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们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耳边总是回响着一支支充满了湘西风情的民歌。

这些民歌的插入十分恰当,成为沈从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丰富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的民歌在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沈从文,民歌,《边城》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in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Abstract: Any kind of new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are produ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Xiangxi, Huna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Shen Congwen, he h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inevitab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When people read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the ear is always echoed with a support of Xiangxi folk songs. The insertion of these folk songs are appropriat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with rich genre, content and form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have a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effect.Keywords: Shen congwen ,folk song ,Border town引言湘西自古以来属荆楚之地,朱熹在《楚辞论集》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因此,湘西至今流传着许多民歌。

湘西民歌是湘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湘西民歌体现了湘西浓烈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湘西作家,受湘西文化的影响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浓烈的湘西情怀,他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融入大量的民歌元素。

这些民歌纯粹自然,或歌颂劳动的快乐和伟大,或倾诉爱情的美好和哀婉,或自古从湘西人民口中流传下来,或是沈从文根据小说的需要自己改编而成。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民歌,让作品具有鲜明的湘西文化色彩的同时,也借助这些民歌展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发展,或作为小说的线索象征着人物命运。

可以说,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是沈从文创作的始发点和终点。

所以,笔者试图以《边城》为例,浅析沈从文作品的民歌元素。

一、沈从文作品中民歌元素的体裁和形式湘西人民个性坦率,个个能歌尚舞,擅长于通过歌舞来表情达意,通过数千年的演绎,形成了湘西独特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气质。

这种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形式给了沈从文创作上的灵感,他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渗透着湘西民歌,使其作品散发着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1.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是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把心中的一切用力地呼喊出来。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

其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

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

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各色的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1摇橹号子摇橹号子实质上是渔民号子的一种,流行于水上,它的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一般是一人领唱而众人接着齐唱,以此来缓解紧张的劳动,释放劳动压力。

在《边城》中,翠翠和祖父第一次闹起别扭时祖父便唱起摇橹号子来缓解气氛。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祖父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寒糊。

”在他的作品《老伴》和《山水集》中也出现过摇橹号子。

1.2 打油号子打油号子是作坊号子的一种,是用木榨槌打油籽时工人喊的号子,一领众和。

音乐由上下句构成,曲调节奏鲜明,简单有力,歌词全为虚词。

油坊在湘西不在少数,淳朴嘹亮的打油号子使神秘的湘西更有了别样的韵味。

这种手工业劳动现已多为机器所代替,因此有些号子在生活中已不复存在。

但作为音乐文化遗迹,仍在民间留存。

打油号子在《边城》中没有出现,但这在沈从文的作品《油坊》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2.山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是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山歌的内容和风格多样。

有的诙谐幽默,为日常生活增添乐趣。

这在《湘西苗族艺术》和《丈夫》中多有体现。

在《边城》中具体体现为翠翠在等待祖父时无聊自己根据原有的曲调改编的山歌:“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有的戏谑粗鄙,是骂人时的唱词。

这在《雨后》和《神巫之爱》中有出现。

有的自然原始,是巫师迎神唱的歌。

在《边城》中具体体现为:“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作事,会睡觉;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这一段则是翠翠唱的迎神的歌。

有的婉转多情,极具挑逗性,是适用于表白或是男女对唱的情歌。

例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媚金和豹子的对唱。

《龙珠》中龙珠、矮奴与花帕族女人的对唱;《神巫之家》中神巫、仆人五羊与花帕族女人的对唱;《月下小景》滩佑与女孩子的对唱;在《边城》中具体体现为二老为娶翠翠选择走马路为翠翠在对溪高崖上唱了一整夜的情歌。

3.小调体裁小调,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例如《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十想郎》《,柏子》中的《一枝花》、《众儿郎》、《孟姜女》《打牙牌》以及那《十八摸》等。

在《萧萧》中主人公哄小丈夫睡觉所唱四句头山歌的就是吟唱形式的小调。

二、沈从文作品中民歌的象征意义民歌是湘西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边城》中民歌这个元素是始终贯穿的。

在《边城》中无论是翠翠的母亲、父亲、祖父、二老还是翠翠本人都擅长于唱山歌。

他们所唱的不同的民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1.象征爱情在《边城》中,翠翠的父母唱起的情歌是对爱情的歌颂,向往,象征的是翠翠母亲与父亲悲戚的爱情。

在《月下小景》中,为爱而选择死亡的两个男女可以联想到翠翠的父母。

他们都属于月光的世界,即黑暗的阴之世界。

翠翠是暗示着月亮之生殖力的一个可受胎的生命的再生与复活的人物形象。

此外二老为翠翠唱的情歌,让翠翠做了一个梦,她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这正象征着翠翠的爱情,象征着翠翠愿意接受二老的马路而不是大老的车路。

但是上悬崖上摘了一把虎尾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翠翠来说是一件让她觉得快乐但几乎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也就暗示着翠翠的爱情注定是快乐却无结果的。

2.象征自然的生活方式翠翠的祖父用在撑船时唱起摇橹的歌,体现的是劳动人民苦中做乐的豁达,而翠翠唱的迎神歌,其内容是向神倾诉,告诉神湘西人民勤劳勇敢,早起晚归,耕田养鸡,养儿育女,象征的是湘西人民自然的,优美的,原始的生活方式。

翠翠在为团总小姐渡船后唱起:“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翠翠借大姐和二姐都有金银首饰可以戴,而自己戴着豆芽菜,以此来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同时喜欢上了二老,让她心里对自己和别人有了不同的看法,象征着翠翠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这是人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自然的变化。

3.象征湘西文化在《边城》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沈从文对于端午节赛龙舟等传统风俗作了较大篇幅的描绘。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初见钟情、感情成熟到情感纠葛,都融会着端午节赛龙舟和捉鸭子,中秋节赛歌,春节的放烟花等节目习俗。

可见作者希望,在几千年间流传下来的节日习俗和自然求爱风俗中,完成健康生命的继承。

傩送与天保,作为湘西富贵人家的子弟,可以无条件地喜欢一个穷苦船夫的孙女翠翠,而且只为得其所爱而进行斗歌。

他们所生活的方式,正是沈从文所憧憬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些人物不依赖于金钱、地位而自由取得爱情,共同体化的生活方式,存有道德与热情的国度,就是继承楚文化之传统的湘西文化。

与爷爷的死一同坍倒、而后又重新被茶峒人所建立的“白塔”,是湘西文化也是民歌文化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