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成果报告发布者:马艳红发布时间:2012-10-10 19:54:26一、课题的提出《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
※1然而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大多数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阅读兴趣不高且阅读面单一。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
在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中,休闲性阅读占据了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如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形形色色的“老筋急转弯”充斥着孩子们的视野。
2.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
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4.课外阅读时间不能保证: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为了完成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读好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特确立了“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二、四年级学生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一)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
在课题实施之前,我对81名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及阅读基础进行了简单的调查,情况如下:1.你有能力阅读浅显的课外书籍吗?90%的孩子有能力阅读浅显的书籍。
10%的孩子存在阅读困难。
2.你对下列哪种活动更感兴趣?80%的孩子对看电视感兴趣。
15%的孩子对玩电脑感兴趣。
5%的孩子对看书感兴趣。
3.你的父母(或监护人)经常带你去书店买书吗?45%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书店买书。
55%的父母偶尔带孩子去书店买书。
4.你父母(或监护人)给你买书的原则是:80%的家长是孩子喜欢就买。
10%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商量买什么样的书。
20%的家长参考老师和有经验的人的意见。
5.你买的课外书主要是哪一方面的?80%的学生买学习辅导用书。
70%的学生买童话故事。
15%的学生买脑筋急转弯、漫画、笑话之类。
10%的学生买科学知识方面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5%的学生买文学名著。
6.你的父母(或监护人)经常督促你进行课外阅读吗?30%的父母(或监护人)经常督促;50%的父母(或监护人)偶尔提醒;20%的父母(或监护人)不去管他(她)。
7.你能安静下来看课外书吗?35%的孩子能;40%的孩子偶尔能;25%的孩子不能8.你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0%的孩子喜欢老筋急转弯,漫画;70%的孩子喜欢寓言、童话故事,配一些图画;10%的孩子喜欢作文书;10%的孩子(主要男孩子)喜欢科普书;9.属于自己的课外书有多少?60%的孩子1—8本(包括8本);20%的孩子9—15本(包括15本);10%的孩子15本以上;10.你的父母(或监护人)在工作之余看书读报吗?10%的父母(或监护人)坚持每天看书读报;20%的父母(或监护人)偶尔读过;70%的父母(或监护人)没时间,几乎不读。
从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除了看电视、玩游戏之外,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阅读的自觉性。
有很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还停留在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的层面上,兴趣不浓,态度也不够积极主动;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小,造成阅读困难。
孩子在家中更是缺乏阅读氛围。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养成能够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保证。
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提高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兴趣。
”※2(1)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
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
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
因此,我从学习环境入手,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放在图书角里,定期更换其中的图书;和平行班级间进行漂书活动;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学生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
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
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在校规定每周二晨读为经典诵读时间、中午为课外阅读时间,其余时间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班上图书角随时为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可以读完一整本书在归还。
这样为学生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介绍好书好文章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这些文章应力求文质兼美,能够体现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童心童趣,能够折射出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语言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等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①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迭,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
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
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
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
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
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
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而且小学生大都喜欢看故事书,就先满足他们的愿望,待他们的读书兴趣起来了,再逐步推荐看其他各方面的书籍。
②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这是《三字经》中的几句话。
一提起“悬梁刺股”。
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战国时代的苏秦;他家境贫寒,为了读书,时常剪下自己的长发卖掉,买书来读。
并且读书不分昼夜,他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办法就是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还有东汉的孙敬,他读书十分刻苦,他惟恐自己倦怠时昏昏欲睡,就拿绳子把自己的头发悬挂在屋梁上。
又如:毛泽东一生特别喜爱读书,他常常对身边同志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而且我还把自己读过的认为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用这些故事对比、教育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③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2.传授阅读方法要学生爱读书,必须教会学生会读书。
教室应该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
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就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指导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好词佳句(像精彩段落、科普知识、格言谚语、点明故事寓意的话等)、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及时交流与讨论。
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
这些方法可按课外阅读的目的与需要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灵活应用。
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掌握了高效的读书方法,学生才能更快的阅读。
理解是阅读的重要方面。
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引导学生采取读题设疑,确立阅读理解内容;自读质疑,培养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质疑,在交流中学习阅读方法;质疑促使学生反复地阅读。
在引导学生质疑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寻求思考点的方法,如在矛盾处质疑、在转换处质疑等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梳理孩子的这一思维过程。
其中教师积极评价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认知选择,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及时学习的动力,调动原有的认知积累和情感动力,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成为充满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过程。
另外在学生自读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发现问题,还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解疑,会使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加深了自己的记忆。
教师及时肯定他们读懂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读懂的,还有那些不懂,再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类,有些问题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就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也使学生从他人身上学到读书的方法。
语感的积淀程度是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人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朗读和背诵。
训练朗读时我采取评优――模仿――竞争,对比――评议――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