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摘要】当今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开展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我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为此,我尝试了“三部曲”,使孩子们把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不懈地努力着。
【关键词】阅读环境兴趣培养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当今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开展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我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孩子们把阅读作为了生活中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不懈地努力着。
经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我初步体验到了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后给我语文课堂带来的惊喜变化,也感受到爱上阅读的孩子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他们眼神里充满灵气,话语里包含哲理,思想上更具深度与广度。
下面我就怎样引导孩子们走进书海,沐浴书香,爱上阅读的三部曲与大家交流:第一步曲:让班级充盈书香之气孩子的阅读兴趣需要老师的激活,环境特别重要,氛围也特别重要。
让课室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让孩子在书海畅游,而我,就是那个快乐的掌舵人。
一、布置书香教室,建设书香班级硬环境1、围绕读书我对课室进行个性化布置,开辟了班级书香栏,内容为“好书推介”、“展示精彩”、“小荷才露尖尖角”、“美文赏析”、“读书名言”等等板块。
让孩子们在书香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亲近经典。
2、开展踊跃捐书、集书活动,达到资源共享。
捐书活动形式有两种:①“捐多一本,看读几十本”的孩子捐书活动。
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在班上倡议孩子们把自己家中的书捐赠一部分到班级的“图书角”,为了看更多的好书,孩子们基本上会拿出自己的书捐赠给班级“图书角”,但也有一部分“嗜书”的孩子舍不得捐出自己最心爱的书,而是拿来一些自己已经不太喜欢的书或旧了的书捐来。
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质量参差不齐,也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一个学期的阅读量。
为此我大胆地尝试了第二个方法。
②“献经典、捐名著、爱孩子”的家长捐书活动。
在孩子捐赠来的书中不乏经典名著,但这些经典名著有的是原著,有的译本也不合适孩子们阅读,捐来的书中,一部分孩子根本就看不懂或不喜欢看。
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有喜欢的书,适合的书看,我在班上开展了“献经典、捐名著、爱孩子”的家长捐书活动。
具体做法是: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向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这个阅读书目的制定一是根据本学期的语文单元主题内容而定;一是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孩子们阅读的经典、名著;一是网上畅销的儿童文学、图画书等。
我让孩子们把书目带回家,让家长自愿购买书目上的书捐献到班级的图书角。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大部分家长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这样一来,班级“图书角”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越来越多,每次新书一摆上,孩子们就蜂拥而至,争着借书。
孩子们可以把书借回家看,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孩子因家庭没有藏书,而在家没书看的困境。
二、营造书香教室,建设书香班级软环境班级“图书角“的书基本上能满足孩子们一个学期的阅读量,把“没书读”变“有书读”;把“不喜欢读”变“我有感兴趣的书读”后,如何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把“老师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爱读”。
完成这个质的飞跃,我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
1、淋漓尽致的把学校的“晨诵、午读、暮省”发挥到极致。
①晨诵——黄金记忆。
每周二结合学校《绿雅经典》诵读,我组织“晨诵”活动,一字、一句地教会孩子诵读经典、背诵经典。
如:《弟子规》、古诗、宋词等。
②午读——持之以恒。
每个星期的中午20分钟,我要孩子们在课室安静地看书。
在固定的时间阅读,有利于孩子养成读书习惯。
“开卷有益”嘛!我也手中捧着一本书,或站到孩子们的前面,或坐在讲台上,与孩子们共读。
③暮省——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孩子们的随笔、日记、作文等。
每个学期我都会要孩子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装订成册,编成作品集,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这将是孩子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2、课前三分钟。
我的语文课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会让孩子轮流上台讲话或背诵。
每个月的“课前三分钟”我都会安排一个主题,比如:9月分的课前三分课是“课前一吟”就是背诵《绿雅经典》。
10月份的课前三分钟是“好书推荐”,11月份的课前三分钟是“好故事天天说”,12月份的课前三分钟是“我与名著的对话”等等各种形式,促使孩子进行阅读,进行阅读的分享与交流。
有时“课前三分钟”不止“三分钟”,变成了“十分钟”,只要孩子们爱表达,乐意表达,“十分钟”将是孩子们语言展示的舞台。
3、每周一课。
每周我都会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分享课、交流课等课外阅读课,充分发挥这节的功效,让学生从中真正收益。
具体做法是:①立足文本,推进大量阅读。
语文书,是学生学语文的范本,但如果要学好语文,就单单只学习语文这一本书,远远不够。
所以每学期,我根据语文单元主题,布置学生看与单元主题一类的课外书。
比如:这个单元是寓言故事,我就布置这个周或这两个周的课外阅读作业是读《伊索寓言》,课前三分钟的交流就是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家孩子给家长讲《伊索寓言》,学完这个单元的寓言故事,我就开“讲寓言故事会”。
这样根据文语文书的单元主题推广阅读,把课外阅读渗透到学课文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促使孩子们去看课外书,然后再课堂中交流、思考,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会表达与做人。
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会,推广广泛阅读。
培养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兴趣非常重要,在“有书读”的情况下,怎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阅读的“舞台”。
孩子天生就爱表演、爱表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获得老师的称赞,同学的认同,孩子得到成就感、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每两个周我就会开展一次“课外阅读读书展示会”,以“推荐一本好书”和“讲一个好故事”的形式开展。
如:在“好书推荐会”课外阅读交流课时,我让孩子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小组,小组同学可以共读一本或自由选择一本自己爱看的课外书,小组同学互相督促看书,看完后小组同学合作分工介绍所阅读书的作者、大概内容、感兴趣的原因、自己读这本书的方法等等,在班级“好书推荐会”课外阅读交流课上,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荐好书。
有的小组用创设情境的表演的形式、有的小组用小品的形式、有的小组用阅读卡展示,有的小组轮流讲故事的形式、有的小组孩子家长的帮助下做了课件,用课件进行汇报等等。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尽兴地表演、尽兴地交流,课后互相交换书看,从而形成了班级阅读的氛围、交流的氛围、分享的氛围。
孩子们的读书量也与日俱增。
4、把课外阅读作为常规作业布置。
每天我都会布置孩子在家阅读的时间至少三十分钟,这是最低保证。
(二)第二部曲:让孩子的家庭洋溢书香之气孩子能不能把阅读当作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跟家长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让家长配合我的做法,一起携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家长也与孩子一起阅读,形成“亲子阅读”,家校合力,使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具体做法有:1、加强宣传,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络、校讯通、致家长的信等方式,让家长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开展课外阅读。
校迅通的使用,使我与家长的沟通更方便了,每周我都会用校迅通给家长发信息,建议家长这个周与孩子共读一本什么书,或者是要孩子给家长讲讲这本书中的故事,跟家长交流各自的看法等等。
2、鼓励家庭进行亲子共读。
即家长与孩子每天一起阅读,可以共读一本书,也可以家长读家长的报纸杂志,孩子读孩子喜爱的书籍,还可以在共读时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
同时我会每个月布置家长与孩子记录阅读卡。
这样广大家长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将家庭引入到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行动中来,为孩子创建了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3、指导家长选择图书,向家长传授和探讨家教读书经,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和活力。
曾经有些家长经常询问我给孩子买些什么书比较合适,我会很热情地向家长推荐适合他(她)孩子阅读的书目,甚至在网上为他(她)孩子购书,当然,书是快递送书送到家长的手上,家长自己付款。
第三部曲:让自己富有书香之气一个老师如果非常热爱阅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感受和体会,有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那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定能够得心应手,一定会和学生一起自由地翱翔在读物的瑰丽世界里,学生必然会从中既学到阅读的方法,又得到精神的陶冶。
为此,我捧起了参加工作多年后未捧起的书开始读起来。
我读的书主要有三类:一是读班上孩子读的书;一是读儿子读的书;一是我自己在网上淘的自己喜欢看的书。
我想无论是作为语文老师,还是作为母亲,我都应该以身作则,成为阅读的带头人。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也喜欢跟我的孩子们用这种方式“谈话”,那是一种心灵的“谈话”,也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最后,我想说:对于老师来说,想要让所有学生都真正走进课外阅读,都喜欢上课外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坚持与努力,需要有为教育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
是课外阅读,让我有了执着奉献的动力,让我感受到了教语文的乐趣,品尝到了阅读带给我及孩子们智慧之果的甘甜。
生命的底蕴从阅读中撷取,人生的高度用阅读来堆积,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