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望海潮》
(20分钟微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柳永词作的艺术风格,领悟作者工于铺叙的手法和“音律谐婉,语义妥帖”的特点;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4.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讨论:启发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古代写西湖的名篇。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诵读全词(教师)
三、词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词,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五、整体感知:
依次完成下列任务:
1、参考注释,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词的大意。

2、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
根据课文注解②,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

问: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一首投赠词。

结尾处词人描写孙何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以此烘托出西湖之美。

最后两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因为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所以在词中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但因为是投赠词,不免有夸张之处。

小结主旨: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富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3、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六、问题探究:
探究1: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或图画将它描绘出来?
示例:(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这几句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西湖里湖、外湖,湖岸山峰重叠。

水碧山青,秀美异常,山中桂花,水里荷花,不同季节都有美景。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少女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探究2: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有人据此说此诗导致了北宋灭亡。

结合本词和有关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因此,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
系。

七、课堂练习: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预习《雨霖铃》。

相关主题